10月13日晚,本报旗下微信公号“学习小组”推送《习近平自述:我的文学情缘》,迅速成为了中外舆论关注的热点。 时值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作重要讲话两周年之际,这篇“自述”堪称“讲话”的姊妹篇。习总书记在文中就像一位亲切的邻家大叔,用15个在不同场合说的小故事,将自己的早年阅读、文坛交往和文艺观点对大家娓娓道来。 每个政治家都会有兴趣爱好,这是很个人的事情。但是,当一个政治家在恰当的时机“晒”出自己的某种爱好,那一定是出于公共性的考虑。普京精擅柔道、滑雪,给外界传递出俄罗斯领导人体魄强健、意志顽强的信号。奥巴马最近公布了一组生活照,与家人秀恩爱、和工作人员打篮球甚至带一条小狗在白宫跑步,也可说是在卸任之前再向公众广告一遍总统的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喜欢文学广为人知,但这次透露的细节更为丰富和精彩。一篇文章也是一扇窗口,从外往里看,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具有更广泛意义的现象。 其一,中国人的阅读是面向世界的。习近平本人出生在上世纪50年代,早年间的阅读条件应该说是非常差的,但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他依然想尽办法广泛涉猎、博览群书,所读除了中国经典,更是遍及俄、德、法、英、美等国的巨擘名著。由此可见,通过大量阅读和对外交往,他对世界各国的历史与文化,早就有相当的了解。宏观来看,这种面向世界的阅读史,也构成了今天中国对外关系决策中的一个重要维度。 其二,文学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习近平说,他读岳飞故事奠定了“精忠报国”这个一生追求的目标,读《怎么办?》学习了主人公磨炼意志的方法。事实上,中国人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文学温润心灵、启迪心智的作用。楚辞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一路下来,豪放有之、婉约有之、悲愤有之、幽默有之,中国人的情感在文学世界中得以陶冶,志气在文学世界中得到升华。观察今日之中国,政治、经济之外,文学艺术是更生动和感性的存在。比如,看一部中国国产电影《湄公河行动》,也许就会更深刻地体会到中国在禁毒和捍卫本国主权人权问题上的决断与手段。 其三,文学正在成为中国对外交往中的重要部分。习近平出访演讲,经常引用中国和出访国的文学经典来打开议题。为什么要和外国人聊文学?“就是因为文艺是世界语言,谈文艺,其实就是谈社会、谈人生,最容易相互理解、沟通心灵。”同默克尔谈《浮士德》、同尼科利奇谈《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给熟读《三国》的朴槿惠送一幅描绘赵子龙的中国画……这些话题也许无关当下,却能在不经意间拉近双方距离,传播开来也让两国民众相互产生好感。 现象的清单还可以继续拉长,但背后的本质其实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国作为一个走向现代化的文明古国,追求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走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中国文学有了更多的使命和梦想。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是世界语言”的表述,很容易让人想起近200年前歌德关于“世界文学”的吁请。歌德说:“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世界文学正在形成,我们德国人在其中将扮演光荣的角色。其他民族都在审视我们的工作,对我们或褒扬或贬责,或接受或排斥,或模仿或歪曲,对我们敞开心扉或心存隔阂。无论怎样,我们都应坦然以对。” 或许,把“德国人”置换为“中国人”,这段话就是今天的中国文学应有的自信和担当。 (作者为本报主任编辑)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