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句法、重音、语调相互作用的语法效应(4)
http://www.newdu.com 2024/11/25 04:11:03 《语言教学与研究》 冯胜利 参加讨论
2.1 句型类型说 梅广可能是第一个注意并提出古今汉语语法的一个重大变化是“而”字的消失的学者。他认为,从上古到中古的汉语句法发展中,最大的结构性变化是从并列到主从(梅广2003:29)⑥,于是才有动词并列连词“而”的消失,才导致并列结构中的第二个动词成为第一个动词的补述语。譬如: (9)a.射而中之。(《左传·成公十六年》)→射中共王目。(《史记·楚世家》) b.引领而望。(《孟子·梁惠王上》) c.人立而啼。(《左传·庄公八年》) “射而中之”原来是两个并列的动词短语,先变成并列动词VV,后来变成动补结构。而“引领而望”,原来是“伸脖子”和“看”两个动作,后来变成了“用引领的办法”来“看”(伸着脖子看)。“引领(伸脖子)”变成了状语,并列结构变成了主从性偏正结构。“人立而啼”也一样。原本是“像人一样站起来”然后“哭泣”——两个独立的事件,后来则变成了状中结构,相当于英文的“he is crying while standing”——“而”字变成状语的标记。 上述现象充分说明了上古汉语两个VP的并列关系后来要么变成修饰关系,要么变成说明关系(或动补关系)。换言之,联合结构变成了偏正结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梅广(2003)认为,这是汉语由联合(coordination)结构到偏正(subordination)结构的类型性变化。发现汉语的这种类型性变化无疑是一个巨大贡献,但什么是变化背后的致使原因,学界至今没有给以足够的重视,也没有一个公认的解释。梅广(2003)把“从联合到偏正”作为谓语并列连词“而”字消失的原因,但是为什么联合结构会变成以及要变成偏正结构的原因,梅先生没有谈。我们关心的是“联合/并列”到“主从/偏正”这一类型变化的内在原因。本文认为,上古汉语联合/并列结构的消失是韵律结构(核心重音和语调模式)改变的结果;上古并列结构被重新分析为偏正结构是这一韵律演变后新规则促发的结果。下文将详细论述。 2.2 韵律演变说 从汉语语言机制上提出为什么“而”字消失的研究,见于Feng(2003)的文章。他在稍早的《汉语韵律句法学》中提出“管辖型核心重音的指派规则”(简称“管辖核重”),具体定义见下: 管辖型核心重音指派规则(G-based NSR):在中古汉语里,核心重音由动词指派给它直接管辖的补述语。⑦ 在西汉以前,汉语几乎和英语相似,核心重音落在句子的最后一个短语(phrase)的最后一个成分上,不管句子的最后短语是介词短语,还是其他短语,只要可以携带重音即可满足核心重音的要求。如: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轻动词句法属性研究之我见
- 下一篇:论汉语的“隐性述结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