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子生成顺序与三种Wh-移位异常:熵的视角(18)
http://www.newdu.com 2024/11/28 08:11:25 《当代语言学》 李亚非 参加讨论
本文试图从能量自然耗散的角度来解释两类现象。一是(按照树形图表达习惯)所有的语言都遵循高先低后的生成循序,二是wh-移位的起点终点不能都在虚词环境之中。如第2、4节所示,这个限制同样适用于其他移位(比如话题化)和其他语言(比如Vata,Tzotzil,Chamorro,Hungarian)。同时,该理论也和广泛使用的核心词移位发生部分冲突。因为核心词移位自身仍有待进一步澄清,目前尚不清楚冲突的真正原因。 感谢陈哲博士(美国威斯康星大学语言学系)和李钦策副研究员(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分别对本文的语言学部分和物理学部分所提出的建议。文章的行文及表述得益于《当代语言学》责任编辑王伟副研究员及中国科学院一位匿名热力学专家的宝贵建议。特此致谢。 ①后核心语言(=宾语在动词之前)并非是明显的反例,尽管宾语内部的成分肯定比动词的位置更低。为了理解这一点,我们先看做主语的名词短语。其内部成分肯定不会高于句子中的某些成分(比如T),但出现顺序却先于T。正如Kayne(1994)所澄清的,真正参与高低比较的不是内部的成分有多低,而是整个主语短语作为句子中的一个主要成分有多高。我们不妨设想,这些做主宾语的短语都是(同样按照高先低后顺序)单独形成的,成为短语之后再参与到构句过程之中。换句话说,动词v和宾语DP其实是等高的。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人类语言才大致上会有一半前核心语言一半后核心语言(Tomlin 1986)。另一个可能来自Kayne,即所有语言的底层结构都是前核心。所谓的后核心语言只是在句法中统一地把宾语提升到限定语位置而已。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致使—被动”结构的句法
- 下一篇:轻动词句法属性研究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