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顾演变、推平和层次的汉语方言历史关系模型(6)
http://www.newdu.com 2024/11/27 11:11:58 《方言》(京)2009年第3期 王洪君 参加讨论
2.3 兼顾历史音变和地理分布类型的计量性方言分类 这是项梦冰的系列论著(2004、2005)提出的一种汉语方言分类新方法。该方法首先根据汉语音韵史上一些重要的、且在方言中有明显差异的音韵演变得出一些重要的古音类条件,以此作为音韵特征,对尽量多的汉语方言点上它们的反映形式进行定量统计,并确定出统计学上有显著价值的差异类型。就是说,不仅仅取“有/无”式截然两分的定性判断,而是要细化到量的多少。量的多少通常不是均匀连续的:如果把定量统计的结果放到量值多少的连续统上,则某些方言之间的量值差异较小,在量值连续统上呈密集分布;而另一些方言之间的量值差异很大,在量值连续统上呈现出较大的空白段(gap)。量值差异小的密集段上的方言类聚成类,量值差异大的空白段则标志出方言类聚的边界,从而区分出不同的方言类型。 其次,把这些音韵特征的定量式类型作为方言地理学同言线的标准,表示到地理区域图上。通过这一步可以看出,有些音韵特征的各个定量类型在地理上的分布广度小且不连片,这样的音韵特征不适于用作方言分区的标准,比如知庄章三组声母的分合。相反,有些音韵特征的各个定量类型在地理上的分布广度大且连片(当然要忽略个别点,如方言岛,它造成负同言线),它们就具有很好的方言分区功能。 再次,根据分布区域大小和历史时期早晚这两条标准,从区域连片分布的音韵特征中筛选出方言分区不同层级的标准,从而对方言进行不同层次的分类。具体结果是:①根据[±微母轻唇化],划分出官话方言和非官话两大类;②根据[±保留阳上调],再把非官话方言划分为南部方言(吴粤客闽)和中部方言(湘赣)两类,③更下位的方言,比如粤语的鉴别,使用多条音韵标准区分。 该方法吸取了历史比较法的原则和方言地理学的方法,但又有许多自己的创新。它与完全谱系树式的方言分类有如下明显不同:①所选用的方言分区标准,既有“共同创新”性的(如微母轻唇化),也有“共同存古”性的(如保留阳上调);②由于同时考虑区域大小的标准,所以方言分区的层次不一定等于谱系的层级。比如,按照谱系层级,闽语具有未发生“端知”分化、未发生“支/歌”等韵部重组的上古音特点,应该是最早与北方方言分道扬镳的;而按照该方案,闽方言只是属于“非官话方言—南部方言”之下的第三甚至第四层级上的分类。它与方言地理学的不同也很明显:①所取的同言线标准不是具体词汇或字音的而是古音类的;②古音类条件的今音形式不是根据现实的今音,而是经过历史比较法的分析而得到的方言早期形式。比如,归为[+保留阳上调]的闽客方言,实际上有许多方言点(如厦门、福州、建瓯、梅县等)的今音并没有独立的阳上调;之所以把它们归为保留阳上调,是根据多方言点的比较而得出的该片方言早期的情况。第②条很重要,它使得该方法也面临着与历史比较法相同的难题:方言点组片方案不同,经比较法程序而得出的原始语就不相同。 总体来看,项的方案是一种结合了区域和历史观念的汉语方言的分类,所用的同言线反映的是一片区域根据今音所能追溯到的最早时期上的共同创新或共同存古及其与其他区域的差异。由于同时使用共同存古的特征和计量统计,所以能够反映各个南方方言后来又被北方方言扩散波覆盖程度的差异。 虽然既能一定程度反映历史,也能反映后起扩散波覆盖程度的差异;但其方言分类的层级与方言演变分化的层级没有投射关系(作者也特别声明了这一点),与扩散波的时间层次也没有投射关系(作者似乎原本也没有这个意图);这使得历史的时间因素不能完全体现。另一方面,由于使用了构拟性质的特征,该方案也不属于共时性的分区方案。笔者以为,该方案应该属于兼顾历史和区域的汉语方言共时分类(而非分区)方案,有自己的价值。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