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顾演变、推平和层次的汉语方言历史关系模型(11)
http://www.newdu.com 2024/11/27 11:11:48 《方言》(京)2009年第3期 王洪君 参加讨论
4.4 运用新模型描写的汉语方言音韵史与汉语方言历史关系分类 本节尝试把笔者目前收集到的汉语音韵文献和汉语方言音韵的研究成果放到我们提出的新模型中去。见示意图七: 符号说明:节点上的不同圆圈分别表示:●历代通语,○保存至今的地方方言,◎多层叠置的地方方言。字母表示不同方言:B北方方言、M闽方言、W吴方言、G赣方言、K客家方言、Y粤方言、X湘方言、J山西的晋南、晋中、吕梁忻州次方言。*和罗马数字表示演变阶段的不同:*远古,Ⅰ上古,Ⅱ两晋南北朝,Ⅲ晚唐五代,Ⅳ宋,Ⅴ元明清;数字带框表示文读层(北方权威方言的音类及音值都经过了方言音系的折合)。实线连接单个音系自身创新演变的先后阶段,虚线连接外来文读音系的原点和地方方言。 下面分述各个阶段上北方通语共享的创新以及方言分裂和文读层扩散的情况。 ●B*远古汉语(先周、初周的中原音) 甲骨金文保留一些远古音韵的信息,但总体来看,仅根据文献,这个阶段还不足以建立完整的音系。该阶段汉民族分布的区域还比较小,但应该已经有了方言的差别。另外有一些小规模的移民似乎并未能在中原以外的地区替换当地语言。但存在pl-、pr-之类的复辅音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BⅠ上古汉语(周秦两汉通语) 以《诗经》音系为代表。该时期的音韵文献可以较完整地反映韵母的分类及格局,但声母的情况比较模糊。从谐声字和异文等材料看,端知章不分、庄精不分、轻重唇不分、娘日归泥、喻三归匣、喻四为舌近音、部分匣母归群、部分章组归见组等应该没有问题。远古存在的复辅音是否延续到了上古还有待确定。 第一阶上,由●BⅠ分裂出去并部分保留至今的方言只有闽方言。 ○MⅠ:闽方言的起点。今闽语有部分匣母归群、部分章组归见组、部分支韵同歌等少量与●BⅠ相同的特征。 尽管人文历史的材料说明这一时期汉语已分化为多个方言,广大的南方地区当时也已经有较多汉族居民,但今天的湘赣粤方言中完全没有上古音的留存,吴语中仅有极个别“匣归群”、客家仅有极个别“章归见”的痕迹。这说明,这些方言被后来北方移民的语言覆盖过。 ●BⅡ《切韵》(两晋南北朝通语) 以《切韵》音系为代表。较之谐声字系统,声母的创新主要有章组改归齿音;韵母则较《诗经》发生了大规模的交叉重组。 除闽语残存的白读层外,所有汉语方言都共享了以上创新。所以,汉语方言是否是在相当于《切韵》的阶点上分裂出去的,只能依据是否未参与下一阶段创新且留有只属于《切韵》阶段的守旧特征。这一类特征有:舌头舌上不分、区分重韵和重纽、区分三四等韵。据此, 第二阶上,由●BⅡ分裂出去的方言有吴、赣两方言,以●BⅡ为文读层原点的有闽方言。 ○WⅡ:吴方言的起点。今吴方言(含通泰、徽语)普遍存在部分重韵(覃/谈、支脂/之等)分立、喻三归匣,部分吴方言点有区分三四等韵的痕迹。 ○GⅡ:赣方言的起点。今赣语北部方言留有部分重韵(覃谈等)的分立。 ◎MⅡ+:闽方言的《切韵》层留有舌头舌上不分、喻三归匣、重韵大量分立、三四等韵对立、元近魂痕、江近东冬等大量与●1 Ⅱ相同的特点,所保存的《切韵》特点最多。 吴(含通泰、徽)、赣两方言虽然在早于《切韵》的时期就已经是汉族居住区,但从今方言的情况看,西晋之后的北方移民语言应该是替换了当地更早期的汉语方言,湘粤等方言则是被更晚的北方方言替换过。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