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顾演变、推平和层次的汉语方言历史关系模型(5)
http://www.newdu.com 2024/11/27 11:11:23 《方言》(京)2009年第3期 王洪君 参加讨论
贰汉语方言分区或历史分类的已有研究 历史音韵标准是汉语方言的分区或历史分类的重要标准,因此前面所讨论的音韵史模型也与分区或历史分类问题有关。笔者曾从这一角度较详细的地评述了汉语方言分区或历史分类的几种方案(王洪君2008),下面择其要简述之。还有一种方案之前没有介绍过,下面放在最后,介绍也详尽一些。 2.1 根据多项音韵标准的方言共时分区 这是运用最广泛的方言分区方法,比如史语所的几个方言分区地图(丁文江等1933、1939;曾世英等1948)、袁家骅(1960/1983)、中国社会科学院与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1987/1989)。以上几家,尽管分区的结果和采用的具体音韵标准不同,但从分类的原则方法上看,都主要是以若干条历史音韵条件在现代方言中的反映形式为标准。这些标准要求在一个方言区内部基本一致(对内一致),同时加在一起又能够与其他方言区分开来(不要求每一条都不同,但不同方言至少应有一条重要的不同)。这些音韵标准不是同一时期的一组演变,且既有不同时期的“共同创新”式标准(比如“全浊声母归送气清音”),也有不同时期存古的标准(如“保留全浊声母”或“有六个辅音韵尾”)。可以看出,这种分类的主要着眼点在于方言的“共时分区”,也即共时语音差异度的大小,而不在于方言历史关系的远近。 2.2 根据比较法共同创新原则的方言历史分类 丁邦新(1982/1998)可能是最早提出方言的历史分类应该分层依据历史音韵条件的:“以汉语语音史为根据,用早期历史性的条件区别大方言;用晚期历史性的条件区别次方言;用现在平面性的条件区分小方言。”这一思路符合历史比较法的谱系树模型。但是,他提出的具体用以区分同一层级各方言的是多条历史音韵标准,并且不完全是同一时期的。 王福堂(1999/2005)同意了(1982)提出的原则,但不同意他的具体标准。王提出以①中古浊声母、②轻唇音声母、③舌上音的音值做为早期方言(=今天的大方言)的分类标准;以③照二照三组声母、④见晓组声母、⑤阴阳入的韵尾、⑥中古调类的分合做为晚期方言(=今天的次方言)的分类标准。王的这两组标准较好地符合了汉语音韵史上各项演变时间先后的大阶段。但这些标准只区分了两个大的阶段,所以每个阶段上同层并列分支也就比较多,比如现代汉语的七大方言都属于第一层次。这属于粗放型谱系树的分类。 徐通锵(2004)提出了严格按照历史比较法谱系树模型的分类原则和具体标准。分类原则包括①历史的,即以音变规律的先后为序;②系统的,即以影响汉语音系的体系性演变为根据;③区域上广泛分布的。他不允许根据并列的几个无关联的历史音韵条件而一次性分化出多个并列分支方言的粗放方案;而主张从祖语开始,根据一组有系统性关联的创新音变分裂出一支方言,从而形成每个层次上只限于二分支的严格的谱系分化树。如示意图四: 从理论上说,徐方案是最符合严格的历史比较法的,但遗憾的是有个别具体的标准不符合方言音韵史的实际情况(比如闽语章组声母并入齿音不同于上古汉语,粤语白读的全浊声母不是因平仄分音而是平上送气去入不送),详见王洪君(2008)的分析。如果改为符合实际情况的语音条件,汉语方言的谱系分化图就不会这么漂亮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