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顾演变、推平和层次的汉语方言历史关系模型(2)
http://www.newdu.com 2024/11/27 11:11:07 《方言》(京)2009年第3期 王洪君 参加讨论
1.2 接触趋同——扩散波模型及其重要概念 扩散波模型是描写地域相邻的语言或方言因接触而发生趋同变化的理论模型。与该模型相关的重要概念有: 中心音变与边缘音变 一个语音变化总是在地理上的某一点上率先发生,然后以该点为中心逐渐向外扩展。离中心越近,音变力量越强,变化越整齐;离中心越远,音变力量越弱,变化越不整齐;正如在水面上投下一块石头后的水波扩散。处于两个音变中心交界处的方言,同时受两个音变波的影响而发生方言混杂,如同水面上两个同心圆水波的交涉处出现乱纹。 覆盖与重新洗牌 两个波浪的圆心点可能不同,扩展的强度和范围也可能不同,时间在先的波浪可能被后来的波浪完全覆盖。同此,曾经存在过的历史方言可能因后来另一强势方言的扩散和覆盖而完全消失,也即说这种方言的人全部换用了另一种方言,但覆盖过来的那个新的强势方言又会沿着自己的演变规律再次演变分化为新的后代方言。比如,早期希腊语曾有4个方言,但随着雅典城邦的兴起,其文化、武功大肆扩张,雅典方言成了通行希腊各地的共同语(koine),原来方言的分野逐渐泯灭。古典希腊时期结束之后,各地在希腊共同语的基础上重新萌发方言,这些新生的方言与早期希腊语的方言完全没有继承关系。这种现象叫做“重新洗牌”①。同理,今天湖北方言、山东方言、陕西方言并不一定是先秦文献记载的楚语、齐语、秦晋方言的后代。 1.3 接触与层次——层次模型与拉伸式旅行杯模型 “层次”本是地质学的术语(“地层”)。它是指在相同的地点上因不同历史时期的岩浆活动和沉积作用而形成的不同岩体性质的地质分层。地层既有岩体性质的不同,也有时间早晚的不同:正常情况下,早期地质活动形成的地层在下,晚期地质活动形成的地层在上。早在历史比较法的时期,地层的观念(汉语语言学界译做“层次”)就被借来类比一个语言成批地借用另一语言的词汇而形成的语言层次:一个有历史同一性的语素或词有本地和外来两种语音形式,从而形成与祖语的两套语音对应。与“地层”类似,语言的层次也是当地早期原有的语音对应关系居底层,到达当地时间居后的语音对应关系居上层。 “拉伸式旅行杯”(徐1991)是根据叠置式音变理论(徐、王1986)提出的音韵层次模型。该理论强调汉语的文白层次是以声韵调为单位的音韵层次而非词汇层次,强调本地层次和外源层次已经同居一个共时的大系统,因此文白层次还将作为同一个共时系统发生演变。因此,该说主张用“拉伸式旅行杯”来做类比汉语的文白层次:从共时看,不同来源、不同时间的层次好像是未拉开的旅行杯,各个层次叠合成一个多心圆形状的平面;从历时看,则这些伺心圆呈拉伸开的状态,不同的时间坐标上各有自己的一个同心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