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语用学 >

人际语用学视角下的关系研究(4)


    3.人际交往中的关系体现 
    长期以来,我们主要是从面子和礼貌的角度去看待人际语用及所隐含的人际关系(Spencer-Oatey 2013)。有的研究甚至将面子、礼貌、关系等视为人际交往的相同层面而交织在一起,但Locher(2013)则认为它们体现在不同的层面。在Goffman(1967)、Brown&Levinson(1987)等看来,面子是交际者在相对于他人的自我站位中的根本需求。Locher(2013:146-147)则指出,面子的呈现和接受方式是关系工作,关系研究的焦点是探究交际者如何进行选择,以及交际过程如何动态地展开,而结果则体现为一种身份建构。总体上,长期以来人们根据面子和礼貌等社交语用因素,去看待人际交往所涉及的关系,近年来针对人际关系的研究得到凸显,出现了较多的专题研究(如Arundale 2010,2013a;Locher&Watts 2005,2008; Spencer-Oatey 2013)。另外,传统语用学致力于探究语言本质,较少关注语言之外的其它人际语用资源,除语言资源和社会文化资源以外,身势语、情绪等非语言手段也应是人际语用学关注的对象(如Langlotz&Locher 2013)并进入相关语料的研究范围。下面简要梳理关系在面子、礼貌及情绪等研究中的体现,帮助读者了解关系研究的渊源及其发展脉络。 
    3.1 面子研究中的人际关系 
    针对面子问题的早期研究普遍采用静态、累积性视角,将关系视为一种语境因素。虽然不同研究加深了对面子和关系的认识,但对关系的本质揭示不够。面子的概念最初来自中国,通过Goffman传播到西方的社会学和语言学研究(André 2013:68)。基于西方社会文化的人际交际规约,Brown和Levinson(1987)的面子威胁言语行为理论更加凸显了人际交往中的面子问题,扩大了面子这一人际关系语用维度的影响力。在Goffman(1955)看来,关系问题的核心是面子,面子是个人的社会属性,是社交场合中正面社会价值的体现,也是根据人们认同的社会属性所呈现的一种公共形象,人们会依据不同的交际场景,选择构建不同的面子。在Goffman基础上,Brown&Levinson(1987)把面子看作成人正常的社会需求,他们所提出的面子理论主要关注如何通过语言使用,去缓和面子威胁性行为,进而保护听话人的面子。以上研究均以面子为主导,关系只是影响面子的社交语用因素。后来,Locher(2008)和Spencer-Oatey(2007)把面子看作人际交往所涉及的积极属性,并提出“关系身份”(relational identity)的概念。特别值得一提的是,Spencer-Oatey(同上)将人际交往的关系管理提升为人际语用学的研究对象,提出了更宏观的人际关系管理框架,不仅涉及和谐、合作等积极的关系维度,还包括不和谐、威胁等消极的关系维度。类似研究利于加深人们进一步认识人际交往中的关系问题以及关系的语用属性。 
    然而,以上研究未足够重视人际交往中关系建构的动态特征,动态性没有得到更多体现,过分强调交际主体的个人心理需求和愿望,这不能很好地揭示关系的本质。在人际语用研究中,Arundale(2010,2013a)等强调从交际互动视角把面子看作一种关系现象。在Arundale(2010:2078)的面子建构理论中,面子是个体对交际中即时人际关系的理解,他把面子概念化为“两人或多人在互动中建立的关系”或“互动中交际者共同建构的联系”,其间存在联系(connection)和疏离(separation)两极之间的各种动态变化。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