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历史语言学 >

从尝试到经历———“尝”的语法化及其类型学意义(8)


    在上述两例中,“尝”所在小句前,分别有时间状语小句“先黥布反时”、“陛下居代时”,均为一个相对具体的时段,“尝”所在小句交代整个事情的起因,即“高祖尝病甚”、“太后尝病”;其后续小句顺着陈述直接相关的后续情况,即“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三年,陛下不交睫,不解衣,汤药非陛下口所尝弗进”,整体上构成一个连贯的陈述,前后小句之间存在明显的因果关系。王利器等(1988:2096、2173)将“尝”仍然翻译为“曾”或“曾经”,但这里的“尝”并不突显经历体的非连续性语义,似乎也可以解释为“高祖病得很严重”、“太后病了”。从这个角度来看,“尝”所在小句也可以表示在一段时间内一件具体的事情发生了,而不突出其经历义含义,这种用法接近于完成体最常见的用法———已然体用法。 
    可见“尝”在演变为经历体用法的过程中,除个别用例可以勉强理解为完成体的已然体用法之外,未见特别典型的已然体用法,其语法化路径与 Chappell(2001)概括的两类路径略有不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可能与“尝”的限量体意义有关。限量体有明显的边界,与其他部分形成明显的对比,因此不大容易发展出具有明显的延续性的已然体用法。虽然明显的对比也是一种广义的现时相关性,但毕竟不是一种延续性的结果,而是一种非延续性的结果。 
    3.3 “尝”的非特定经历和特定经历的区分 
    前文提到《左传》中“尝”的经历体的用例均无时间状语,其他文献中的“尝”即使带时间状语,也只是“昔者、故、高祖之微时”之类的非特定时间状语,如例(23)-(25): 
    (23)赵襄子尝以其姊为代王妻,欲并代。(《史记·张仪列传》) 
    (24)齐襄公尝私通鲁夫人。(《史记·齐太公世家》) 
    (25)汉兴,高祖之微时,尝杀大蛇。(《史记·封禅书第六》) 
    陈前瑞(2012)根据 Kim(1998)把经历体的这种用法概括为非特定经历用法。但下面两个用例有所不同: 
    (26)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上》) 
    (27)二十五年,复入朝。是时上未置太子也。上与梁王燕饮,尝从容言曰:“千秋万岁后传于王。”王辞谢。虽知非至言,然心内喜。太后亦然。(《史记·梁孝王世家》) 
    这两例都是记述一次具体的事件,在一次具体的时间和场景中,听说双方有一些具体的、有重要意义的对话。因此,陈前瑞(2012)根据 Kim(1998)把这种经历体的用法概括为特定用法,该用法在类型学研究中非常罕见,目前仅见于汉语和韩语,而且在韩语及汉语部分方言如山东胶南话中是用不同的形式来表达的(Kim 1998;郝晓瑜 个人交流)。此前的研究虽然提出这两种用法,但并未论及其历时发展关系。“尝”特定经历用法只是个别的零星用法,很可能是在非特定用法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新的用法。陈前瑞和张曼(2013)证明,“过”的经历用法是先有非特定经历用法后有特定经历用法。可见,非特定经历用法先于特定经历用法,这可能是一条具有普遍性的规律,且汉语经历体的特定经历用法跟非特定经历的用法一样,都有非常悠久的历史。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