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历史语言学 >

从尝试到经历———“尝”的语法化及其类型学意义(3)


    2 “尝”的试着义与经历义的关系 
    2.1 “尝”的试着义的用法特点 
    本文对“尝”的分析以台湾“中研院”上古汉语标记语料库中“尝”的用例为基础。〔1〕 该语料库中“尝”字共667例,大部分为成熟的经历义,试着义的用例并不多见。由于在上古早期的语料如《论语》、《左传》中,“尝”经历义就已经成熟,只是数量较少;因此历时语料本身无法显示其发展的阶段性,本文将整个上古语料作为一个共时的状态,希望通过较大规模的语料分析,发现“尝”的试着义的一些有意义的使用特点。 
    1)试着义多见于施事为说话人或第一人称的未然用法,属自谦式表达。这种用法在现代汉语中常用“V 一下”或动词重叠的方式来表达。例 (5)(6)中 “尝”所在小句,周 才 珠 等 (1995:164)和 陈 鼓 应(1983:87)分别译作“现在试计算一下军队出征的情况吧”、“现在我姑且说说”。也有个别已然陈述用例,如例(7),其中“尝”所在小句,王利器(1988:2221)译为“就试着为人治病”。〔2〕 
    (5)今尝计军上,竹箭羽旄幄幕,甲盾拨劫,往而靡弊腑冷不反者,不可胜数。(《墨子·非攻上第十八》) 
    (6)予尝为女妄言之,女以妄听之。(《庄子·齐物论》) 
    (7)臣意对曰:“……要事之三年所,即尝已为人治,诊病决死生,有验,精良。”(《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2)试着义也见于施事为听话人或第二人称的未然用法,这种情况下试着的意义有的已经不明显,主要表示一种委婉的建议,也类似于现代汉语的“V 一下”或动词重叠的用法。例(8)、(9)中“尝”所在小句,杨伯峻等(1993:201)和陈鼓应(1983:226)分别译为“君王何不试着派他到成周而考察一下呢?”、“你再请他来看看”。 
    (8)公告栾书,书曰:“其有焉。不然,岂其死之不恤,而受敌使乎?君盍尝使诸周而察之?”(《左传·成公十七年》) 
    (9)壶子曰:“乡吾示之以天壤,名实不入,而机发于踵。是殆见吾善者机也。尝又与来。”(《庄子·应帝王》) 
    3)试着义也少量用于第三人称的未然用法,如例(10)“然胡不尝考之百姓之情”、“胡不尝考之诸侯之传言流语乎”的主语不可能是“我”,最有可能的是“今天下之士君子”。 
    (10)今天下之士君子或以命为亡。我所以知命之有与亡者,以众人耳目之情,知有与亡。有闻之,有见之,谓之有。莫之闻,莫之见,谓之亡。然胡不尝考之百姓之情?……若以百姓为愚不肖,耳目之情,不足因而为法。然则胡不尝考之诸侯之传言流语乎?(《墨子·非命中》) 
    上述三种情况中,除个别已然的用例外,绝大多数用例都与现代汉语中动词重叠的用法非常接近,主要用于表示委婉的语用含义。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