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词“颇”的来源及其发展(7)
http://www.newdu.com 2024/11/29 10:11:09 《中国语文》2015年第4期( 孟蓬生 参加讨论
4.2表示“高频” 可以用“数次”、“屡次”、“常常”等来翻译(周志锋,1993;曾良,1991;萧旭,2007)。认为“颇”表“常’‘或“常常”,这是加入说话人“多”的主观评价后产生的用法,大约产生于晋代。 (81)寻问其故,云:“先时颇已有怪物。”东晋·干宝《搜神记》) (82)风雨之后,景气明净,颇闻山上有鼓吹之声。(东晋·邓德明《南康记》) (83)冀居职暴恣,多非法,父商所亲客洛阳令吕放,颇与商言及冀之短,商以让冀,冀即遣人于道刺杀放。(《后汉书·梁统传附梁冀》) (84)频度星霜,颇更寒暑,苦志不移,希闻妙法。(《敦煌变文集新书》) 5、否定副词 否定性频率副词是表示“低频”的频率副词主观化的结果,而否定副词是否定性频率副词进一步语法化的结果。表示“低频”的“颇”跟否定性频率副词“颇”的关系有点像英文的“a little"(肯定)和“little"(否定)、"a few"(肯定)和“few”(否定)的关系。英语的“little”作副词时既有“hardly at all”义,又有“not at all”义(Hornby,1982 )[17],可以帮助我们理解“颇”字如何由否定性频率副词演变为否定副词。现代汉语中表示频率低的“少”也可以引申为否定性的用法,如“少来这一套”,意思接近于“不要来这一套”(《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2012),但只用于祈使句。 5.1否定性频率副词 表示频率极低,接近于“无”。这种用法的“颇”字有点像英文的“hardly",现代汉语中没有用法相同的副词,可译为“几乎没(有)”或“很少(有)”等。这种用法似只见于汉代。 (85)唐世黎民雍熙,今亦天下修仁,岁遭运气,谷颇不登,迥路无绝道之忧,深幽无屯聚之奸。(《论衡·宣汉篇》) “谷颇不登”指“很少有不丰收的时候”或“几乎没有不丰收的时候,’(刘盼遂,1957:391)。 (86)殷周以前,颇载六经,儒生所不能说也。秦汉之事,儒生不见,力劣不能览也。(《论衡·效力篇》) “颇载《六经》”即“很少载于《六经》”之意,指殷周以前之事,几乎不见于《六经》的记载,为儒生所不能够称说。 (87)后世承平,颇有劳臣,辑而序之,续元功次云。(《汉书·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第五》) “颇有劳臣”即“几乎没有功劳之臣”的意思。语言是有社会性的,刘盼遂(1957:391)说只有王充使用“鲜少”义的“颇”,则是很值得怀疑的事情。与王充同时的班固也如此使用“颇”字,似可打消人们的疑虑。 以上几例“颇”理解为否定副词亦无不可。我们这里把它们看作否定性频率副词,也是为了显示否定性频率副词和否定副词的派生关系。 5.2否定副词 相当于“未”或“不”。这种用法产生于东汉,向下沿用至南北朝时期。 (88)雷公对日:“诵而颇能解,解而未能别,别而未能明,明而未能彰。”(《黄帝内经·素问·著至教论》) 一组排比句,三个用“未”,一个用“颇”,“颇”与“未”应该同义。尽管理解为程度副词“稍微”也能讲得通,但结合其他用例来看,还是解作否定副词“未”更为直接。守山阁本“颇”作“未”(《黄帝内经素问》,1963),是不知“颇”字用法的人所妄改[18]。 (89)天地之性,能更生火,不能使灭火复燃;能更生人,不能令死人复见。能使灭灰更为燃火,吾乃颇疑死人能复为形。案火灭不能复燃以况之,死人不能复为鬼,明矣。(《论衡·论死篇》) 刘盼遂(1957:391):“‘颇疑’即‘无疑’也。”“颇疑”,一本作“不疑”,这同上例一样,也是不知道“颇”字用法的人所妄改。 (90)(王)肃在江南之日,聘谢氏女为妻,及至京师,复尚公主。谢作五言诗以赠之,其诗曰:“本为箔上蚕,今作机上丝。得络逐胜去,颇忆缠绵时。”公主代肃答谢云:“针是贯线物,目中恒任丝。得帛缝新去,何能衲故时!”(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卷三“城南正觉寺”条) “颇忆缠绵时”,即“不忆缠绵时”[19]。 以上3例已不能解作否定性频率副词,而只能理解为否定副词,与5.1诸例可以有两种理解者有所不同。 6.疑问副词 东汉末年以后,“颇”字可以用在疑问句(最早见于且多见于汉译佛经,最早出现并多出现于反复问句)中,向下延续到唐代,宋代以后逐渐消失(江蓝生,2000)。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一《大般若波罗密经》引《文字集略》:“颇,犹可也,皆语辞也。”《集韵·过韵》训“颇”为“疑词”,可见宋代以前人是知道“颇”字表示疑问的用法的,但宋以后人已不知此义。据目前所见资料,现代人重新认识此义始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吉川幸次郎,1966),中国学者注意到这种用法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何乐士等,1985:408;江蓝生1988:158一161)。江蓝生(2000)据慧琳之说认为“颇”是后代疑问句中“可”字的前身,但对于“颇”字的此种用法的来源却没有涉及。这种用法的“颇”字跟上面介绍的各种用法有没有联系,笔者目前还没有成熟的意见。姑志于此,以俟高明。 7.结语 “颇”在历史上曾经有过范围副词、程度副词、频率副词、否定副词、疑问副词等用法。1)范围副词“颇”是形容词“颇”语法化的结果。秦和西汉时期表示“部分”,是一个客观的量;由于主观化的作用,大约在西汉初年有了表示“大部分”和“约略”的用法。2)程度副词“颇”是范围副词“颇”主观化的结果。西汉时期主要表示“低度”,向下一直沿用到清代;西汉至南北朝时期,“颇”表示“高度”,但不表示“甚度”;表示“甚度”的“颇”最晚产生于唐代,向下一直沿用到明代。“颇”表示“比较”产生于晋代,向下一直沿用到明代。“颇”表示“渐渐”只见于汉代。3)频率副词“颇”是范围副词“颇”进一步语法化的结果。最初表示“有时”、“时而”,后来可表示“屡次”、“常常”。4)否定副词来源于表示频率极低因而含有否定意义的频率副词,通行时间约为西汉到南北朝时期。5)疑问副词“颇”产生于东汉晚期,向下沿用至宋代,是否跟上述用法相关,还有待研究。上文所述内容概括如表1。 表1 注:“+”表示“有”,空白表示“无”;“(+)”表示用法较少;“+*”表示口语中只有表示“自谦”的用法。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从梵汉对勘看全称量化限定词“所有”的形成
- 下一篇:边界移动与语法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