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历史语言学 >

副词“颇”的来源及其发展(6)


        从历史上看,“颇”经历了一个由“高度”到“甚度”的发展过程,其动因是语义的模糊性和主观性。因为从“高度”到“甚度”是渐变,两者之间并没有明确的分界,而且两者之间的级差较“低度”和“高度”的级差为小[14]。与“颇”字相当的“差”也经历过由“高度”到“甚度”的变化(张相,1954),两者平行发展正好可以互证。现代汉语的“相当”似乎也有表“甚度”的倾向,春晚热词“相当好”的流行就足以说明这一点。汉语语法史上表示“高度”的程度副词总是处在一个不稳定的位置,当它们滑向“甚度”的时候,便留下“空格”,吸引别的词过来填充它,就像语音发展史中的“拉链”变化一样。 
    由于两者之间的级差较小,所以“颇”字的“高度”义与“甚度”义不可并存。唐代以后,“颇”字通行的用法是“甚度”(这并不妨碍一些文人模仿上古书面语而使用“高度”义),向下一直沿用到现代(多见于书面语)[15]。同时,由于两者之间的级差较小,我们用现代汉语表示“甚度”的词去翻译古代汉语,也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但研究汉语史的人不可不明白“颇”字意义和用法的细微差别以及它的发展过程。 
    由于缺乏历史观念和对语料的全面考察,对于“颇”字用法的认识存在着一些误区。 
    一是以今例古,认为唐代以前“颇”字当“甚”讲。刘淇(1954)说:“《风俗通》日:‘龙从兄阳求腊钱,龙假取繁数,颇厌患之。’又云:‘邴吉以为道路死伤,既往之事,京兆长安,职所穷逐。而住车问牛喘吐舌者,岂轻人而贵畜哉!颇念阴阳不和,必有所害。’此‘颇’字,犹云‘甚’也。”现代几部大型辞书如《辞源》(2009:3697)、《辞海》(夏征农、陈至立,2010:1447)、《汉语大字典》(2010:4653),《汉语大词典》(1993:286)无一例外地在“甚”义下列举了唐代以前的书证,可见这种错误观点流行之广和影响之深。 
    二是以古例今,认为“颇”始终都不当“甚”讲。王力( 1951:251)说:“依数千年的语言习惯,‘颇’字的用意只是不满或谦逊,决不像‘甚’字那样用于夸饰。”现在看来,这个论断是不完全符合实际的。王力(1985:139)又说:“一般说起来,‘颇’和‘甚’的意义大不相同。‘颇有姿色’只是‘略有姿色’,不是‘甚有姿色’。”这种说法符合唐代以前的语言事实,而唐代以后就需要作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三是误以为表示强度和弱度不能同时并存。太田辰夫(2003:252)说:“‘颇’被解释为‘甚也’、‘稍也’,但是,同时表示强度和弱度这是不可能的。恐怕它只是单纯地表示偏向的,而和这种偏向的方法与强弱无关。‘颇’在古代汉语句中使用,在现在,只在较文的语中使用。”这段话常常被人引用,现在看来,至少有两个方面的不足:一是因忽视语境对于消解歧义的积极作用而认为强度和弱度不能同时并存。事实上表示强度和弱度并非不能并存,因为有语境的辅助和限制,这两种不同的用法多数情况下并不会发生混淆(陈群,2006:122)。但毕竟在有些情况下会造成混淆,这就是后代表示“少(稍微、略微)”的“颇”字仅限于自谦用法的原因。二是缺乏历史观念,将不同时代且不同用法的“颇”字混为一谈。把跨越两千年的非共时平面的语言现象纳入共时平面来看待,自然只能用“表示偏向”这种过于空灵的意义来解释“颇”字的用法。
    3.4表示“比较” 
    3.4.1表程度低 
    在汉代的时候,有些“颇”可用在比较的段落或复句中,但仍然可以解释为“略”,表示程度低。例如: 
    (68)及世之衰也,至伏羲氏,其道昧昧芒芒然,吟德怀和,被施颇烈,而知乃始昧昧晽晽,皆欲离其童蒙之心,而觉视于天地之间,是故其德烦而不能一。(《淮南子·俶真》) 
    (69)唐、虞既远,所在书散;殷、周颇近,诸子存焉。(《论衡·佚文篇》) 
    (70)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甚者观蛟龙,足行迹殊,故所见之物异也。(《论衡·别通篇》) 
    例(68)以伏羲跟伏羲之前的情况相比较。例(69)以殷、周跟唐、虞之世相比较。例(70)以“颇深”之水与“浅水”和“尤甚”之水相比较。
    3.4.2表程度更高 
    晋代以后,用在单句中,表示程度“更高”,可译为“更”等(周志锋,1993;高育花,2001;萧旭,2007)。这应该是比较复句中的“颇”吸收语境义的结果。例如: 
    (71)颜色悦择,颇更黠慧胜故。(《太平广记》卷456引西晋·张华《博物志》) 
    (72)又臣老母,素多羸瘵,近从数载,颇益沉绵。(《文苑英华》卷580独孤及(代于京兆请停官侍亲表》) 
    (73)以此持论颇益坚。(明·徐广启《甘薯疏序》) 
    3.4.3用在复句中,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更”、“又”、“还”等(董志翘、蔡镜浩,1994)[16]。 
    (74)从风既袅袅,映日颇离离。(南齐·谢朓《秋竹曲》) 
    (75)怀祖地不贱乎逸少,颇有儒术,逸少直虚勝耳。(梁·萧绎《金楼子》) 
    3.5表示“渐渐,, 
    表示程度或数量随时间缓慢地增减。这种用法似只见于汉代。 
    (76)故汉兴然后诸儒始得修其经艺。……孝惠吕后时,公卿皆武力有功之臣。孝文时颇征用,然孝文帝本好刑名之言。(《史记·儒林列传》) 
    《史记》张守节《正义》:“言孝文稍用文学之士居位。”“稍”取“渐渐”义。 
    (77)宾客相过,以妇侍宿,嫁取之夕,男女无别,反以为荣,后稍颇止,然终未改。(《汉书·地理志》) 
    “稍”、“颇”既可以表示“程度低”,也可以表示“渐渐”,两者引申途径完全平行。 
    4.频率副词 
    频率副词实际上是由表示时间范围的副词发展而来的。前举睡简《秦律十八种》简48:“妾未使而衣食公,百姓有欲假者,假之,令就衣食焉,吏辄柀事之。”其中“颇”最初只是“部分时间”或“有些时候”的意思,是一个比较客观的量。当加人主观评价的因素后,就有了“低频”(“偶尔”、“间或”)或“高频”(“数次”、“屡次”、“常常”)的意思。 
    4.1表示“低频” 
    可以用“偶尔”、“间或”来翻译。这种用法当始于汉初,下限不明。 
    (78>《尚书》初出于屋壁,朽折散绝,今其书见在,时师传读而已。《诗》始萌芽,天下众书,往往颇出,皆诸子传说,犹广立于学官,为置博士。在朝之儒,唯贾生而已。(刘歆《移书让太常博士》) 
    此句承袭了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一段话的语意。试比较: 
    周道废,秦拨去古文,焚灭《诗》《书》,故明堂石室金匮玉版图籍散乱。于是汉兴,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为章程,叔孙通定礼仪,则文学彬彬稍进,《诗》《书》往往间出矣。 
    可以看出,“往往颇出”等于司马迁笔下的“往往间出”,则“颇”约等于“间”。需要注意的是,这个“间”应当理解为意义比较客观的“间或”,而不是强调频率之少的“间或‘,。 
    (79)及亡新居摄,使大司空甄丰等校文书之部。自以为应制作,颇改定古文。(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 
    段注:“颇者,间见之词。间有改定,如叠字下,亡新以为从三日大盛,改为三田,是其一也。” 
    (80)敞曰:“月中何日?”(董仲舒)曰:“纯阳用事,未夏至一日。纯阴用事,未冬至一日。朔旦夏至冬至,其正气也。”敞曰:“然则未至一日,其不雨乎?”曰:“然。颇有之则妖也。”(晋·葛洪《西京杂记》) 
    “颇有之则妖也”即“偶尔有之则属于反常现象”的意思。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