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历史语言学 >

副词“颇”的来源及其发展(4)

 (27)王年少,太后中国人也,尝与安国少季通,其使复私焉。国人颇知之,多不附太后。(《史记·南越尉佗列传》) 
    如果是“国人颇知之”是指少数人知道,是不能产生“多不附太后”的结果的。 
    (28)李园既入其女弟,立为王后,子为太子,恐春申君语泄而益骄,阴养死士,欲杀春申君以灭口,而国人颇有知之者。(《史记·春申君列传》) 
    这两例中“国人颇有知之者”与“国人颇知之”语意略同,其中“颇”字自然应该认同。 
    (29)于是上使御史簿责婴所言灌夫,颇不雠,劾系都司空。(《汉书·田窦传》) 
    裴学海(1954:852)曰:“颇,犹多也。”甚是。 
    (30)单于乃被甲在楼上,诸阏氏、夫人数十,皆以弓射外人。外人射中单于鼻,诸夫人颇死。(《汉书·匈奴传》) 
    (31)病者颇愈,百姓信向之。(《后汉书·皇甫篙小传》) 
    夏青(1996)说:“‘颇’在此为范围副词,义为‘大都’,‘病者颇愈’是说‘病人大都痊愈’。”其说可从。 
    (32)后天下兵乱,加以饥馑,百姓皆卖金银珠玉宝物。时后家大有储谷,颇以买之。后年十余岁,白母曰:“今世乱而多买宝物,匹夫无罪,怀璧为罪。又左右皆饥乏,不如以谷振给亲族邻里,广为恩惠也。”举家称善。(《三国志·魏书五·文昭甄皇后传》) 
    (33)法兴能为文章,颇行于世。(《宋书·恩倖传》) 
    “颇行于世”即“多行于世”。《魏书·崔挺传》记挺族子纂:“凡所制文,多行于世。”可资参证。 
    (34)近代有梁武帝父子及周弘正《讲疏》,北学有杜弼注,世颇行之。(唐·陆德明《经典释文》) 
    2.3表示“约略” 
    2.3.1表示不太精确但又十分接近“整体”的“部分”,含说话人主观评价。可以翻译为“大体、大致、大略、约略”等。 
    (35)钱径十分寸八以上,虽缺铄,文章颇可智(知),而非殊折及铅钱也,皆为行钱。(《二年律令·钱律》简197-198) 
    “文章颇可智(知)”指“图案大致可以辨识”。此为“粗略”之“颇”,今译“大致”、“基本上”。刘淇(1954),《汉语大词典(第十二卷)》(1993:280)、周志锋(1993) ,萧旭(2007)等认为此例中“颇”为“既已”义,非是。 
    (36)司马子长纪黄帝以至孝武,扬子云录宣帝以至哀、平,陈平仲纪光武,班孟坚颂孝明,汉家功德,颇可观见。(《论衡·须颂篇》) 
    “颇可观见”即“大致可以看出”的意思。有学者解为“稍微”,非是。 
    这种用法的“颇”也可以用“略”来代换,因此许多人把这个意义跟前面所论表示“部分”的意义混淆起来。其实“略”字本身有两个含义,有时指“少”(与整体或全部距离较大),即“略微”,如“略知一二”;有时指“多”(与整体或全部距离较小),即“大略”,如“略具规模”(《古代汉语虚词词典》,1999:354)。以上这些用例都只能理解为“大略”的“略”。 
    (37)经一年,其子有病。父母令问崔郎,答云:“八叔房小妹,今颇成人,叔父令事高门。其所以病者,小妹入室故也。”(《太平广记》卷499引唐·戴孚《广异记》) 
    2.3.2用在含有数量词语的动词结构前,表示不太精确的计数。是2.3.1.用法的继续发展,可以译为“大约”,意思接近于不太精确的“总共”。这种用法产生于汉代,后世罕见。 
    (38)迟明,行二百余里,不得单于,颇捕斩首虏万余级,……得匈奴积粟食军。(《史记·卫将军膘骑列传》) 
    (39)广死明年,李蔡以承相坐诏赐冢地阳陵当得二十亩,蔡盗取三顷,颇卖得四十余万,又盗取神道外壖地一亩葬其中,当下狱,自杀。(《汉书·李广传》) 
    这两例中的“颇”用在有数目字的句子中,有“粗略”、“不精确”的意思。段德森(1990:964)把“颇卖得四十余万”译为“出卖共得钱四十余万”,何乐士(200b:291)译为“总共卖得四十余万钱”,已经非常接近事实真相,可谓未达一间。 
    (40)囊中取花子二粒种子,令以盆覆于上,逡巡去盆,花已生矣。渐渐长大,颇长五尺已来,层层有花。(《太平广记》卷86引宋·景焕《野人闲话》) 
    江蓝生、曹广顺(1997):“表示不确切的推度,相当于副词‘约’、‘可’。”其说甚是。宋人著《分门古今类事》引《野人闲录》及《鸡跖集》:“随目渐长,可长五尺,层层有花。”可资参证。但汉代以后“颇”字训“约略”者罕见,宋人作品何以有此用法,难以解释。 
    3.程度副词 
    程度副词的用法来自范围副词,是范围副词“颇”进一步语法化的结果⑧。两者之所以相通,是因为范围副词和程度副词其实都是量的一种表示。范围副词表示的量可以理解为一种具体的量(语法化程度低),而程度副词表示的量则可以理解为一种抽象的量(语法化程度高)。所以,当“颇”修饰动作性较强的动词时,我们一般理解为范围副词(见前);当“颇”修饰形容词时,我们一般理解为程度副词(见下)。但当“颇”修饰动作性不太强的动词时,我们会遇到两可的情况: 
    (41)或颇有而增其语,或无有而空生其言。(《论衡·雷虚篇》) 
    “或颇有而增其语”既可以理解为“或有一些而夸大其辞”(范围副词),也可以理解为“或略有而夸大其辞”(程度副词),本文把这类表示量少或量低的用法归入程度副词。 
    3.1表示“低度” 
    程度低(浅、轻),与“稍”、“略”等为同义词。多修饰形容词或较为抽象的、动作性不强的动词(如“得”、“知”等),不能理解为范围。“部分”跟“整体”相比,自然有“少”的意思,所以“颇”字表示程度低(浅、轻)较之表示程度高更为自然,其发生时间也较早。 
    (42)黄帝曰:“余闻九针九篇。余亲受其调,颇得其意。”(《黄帝内经·灵枢·外揣》) 
    “颇得其意”就客观内容来讲,是指得到“其意”的“一部分”(完全可以达到90% ),没有完全掌握。但当我们听到这句话时,简单地理解其客观内容显然是不够的。因为说话人的意思,有把这个客观的量往小里说的意思,所以只能理解为“略得其意”,作为自谦之词对待。所谓“程度低(浅、轻)”就是指给这一部分“客观的量”作较低的“主观评价”。 
    (43)仆虽怯儒,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沈溺缧绁之辱哉!(司马迁《报任安书》) 
    “颇识去就之分”即“略识去就之分”,显然是司马迁自谦之词。 
    (44)府库虽未能充,略颇稍给。(《汉书·王莽传》) 
    “略”、“颇”、“稍”三字同义。古籍实词或虚词三字均有平列之例(董志翘,1988),实词如“仪式型”(《诗·周颂·我将》),虚词如“藉第令”(《史记·陈涉世家》),均可与此互证。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