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汉语同族词语义关系验证的必要性及验证重点(7)
http://www.newdu.com 2024/11/25 03:11:56 《民俗典籍文字研究》 张博 参加讨论
2.谐声关系字的源义素 前文提到,谐声偏旁(即“右文”)通常蕴涵着词源意义,因此,我们在验证谐声关系字所记录的词语是否同源时,不能依据概念义是否相同或相关,而要注意汇集更多的同声符字,发掘潜隐在不同概念义之下的源义素。如果以往研究没有采用这种分析方法,而是根据有限的谐声关系字的概念义推求其语义相关,那么,这种语义关系则需要加以验证。例如,王力《同源字论》把同源词的意义关系归纳为十五种类型,其中第(10)类“原料”下有“屋,用帷幄做成的住所;幄, ”[24]。《同源字典》又说:“‘屋’的本义是幄,后来‘屋’指房屋,另造‘幄’字。这是典型的同源字。”(第293—294页)按照王力先生的意见,“屋”“幄”之间的语义关系是事物与其构成原料的关系,这一语义关系是否为真?当我们考索“屋”之本义,进而汇集从屋得声的“幄”“楃”“剭”““握”等词并抽绎其共同语义特征时,发现这组词的源义素当为掩覆。《说文》:“屋,居也。”段玉裁认为,把“屋”的本义释为居处的地方不是特别精确,故注曰:“屋者,室之覆也。引申之,凡覆于上者皆曰屋。”也就是说,“屋”的本义并非指称房屋整体,而是指称房屋的顶部覆盖,即屋顶。“屋”指称屋顶在古文献中多有用例,如《穀梁传·文公十三年》:“大室屋坏。”范宁注:“屋者,主子覆盖,明庙不都坏。”远古时期人们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屋,屋顶是住所最重要的部分,在认知上最为凸显,因此,在转喻认知方式的作用下,“屋”由屋顶转指整个房舍,房屋。“屋”的房屋义又衍生出“幄”“楃”“剭”。“幄”指军队出征、君王出行时搭建的帐幕,因是临时的房舍,用的是布类材料,故称幄;“幄”,《说文》曰“木帐也”,指车上的木帐;“剭”指在室内对贵族用刑,与百姓刑于市不同。《周礼·秋官·司烜氏》:“军旅修火禁,邦若屋诛,则为明竁焉。”郑玄注:“屋,读如其刑剭之剭,剭诛谓所杀不於市,而以适甸师氏者也。”“屋”所隐含的覆盖义脱离具体事物(房顶、房屋等)进一步抽象化,又引申出覆盖义,如《礼记·郊特牲》:“是故丧国之社屋之,不受天阳也。”“屋”在覆盖义上分化出“握”,《说文》:“握,搤持也。”“握”与其他有执持义的词意象不同,侧重于将物攥在手里,与从“屋”之词一样,隐含着掩覆之义。这一隐含义外显后,“握”有了“[用手]遮盖、捂”义,通常与表示人体部位的名词搭配,如:“明明白白听见金莲这边打丫鬟,骂的言语儿有因,一声儿不言语,唬的只把官哥儿耳朵握着。”(《金瓶梅》第四十一回)“林黛玉见了这个景儿,连忙把身子一藏,手握着嘴不敢笑出来。”(《红楼梦》第三十六回)“黛玉吓得魂飞魄散,忙用手握着宝玉的心窝。”(《红楼梦》第八十二回)“那厢那个穿孝的少年,也便站起身来,还在那里握着脸擦眼泪。”(《儿女英雄传》第二十回)综上,可以把这组词的词义衍化路线拟测为: 通过对这组谐声关系字源义素及词义衍化路径的分析,可以证明《同源字典》将“屋”“幄”系为同源是正确的,但说“屋”的本义是幄,则颠倒了二者的源流关系;对其语义关系的分析也不恰当,因为“屋”孳生出“幄”当是基于“幄”在样貌功能上与“屋”相似,并不是因原料不同而别义造词的结果。 对于前人系联在一起的有限的谐声关系字,如果在更多的谐声关系字中找不到共有的源义素,那么也不能认定其有同族关系。例如,《释名·释言语》曰:“俗,欲也,俗人所欲也。”训词“欲”与被训词“俗”有同一声符,刘熙联想到俗人多贪欲,故推测二者同族,可我们从声符字“谷(泉出通川为谷[25])”及从“谷”得声的“浴”(洒身也)、“裕”(衣物饶也)、“”(独兽也)、“鹆”(鸲鹆也)、“鋊”(铜屑)等字中找不到贪欲这一语义要素,因此,无法确认“俗”源于“欲”或“俗”“欲”同族。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否定范畴句法实现中的句首位置辨析
- 下一篇:“什么”句否定意义的形成与识解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