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新时代生态文学的时代价值与文化意义

http://www.newdu.com 2024-09-02 河北日报 周根红 参加讨论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在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推进的新时代,生态文学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它已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生长点,具有独特的时代价值和文化意义。
    生态文学是伴随生态问题出现而产生的文学门类,具有较强忧患意识。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在生态问题日益严峻的背景下,一批作家出于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和反思,通过文学作品传播生态保护理念,推动了生态治理工作的开展。徐刚《伐木者,醒来》、刘贵贤《中国的水污染》、岳非丘《只有一条长江》、陈桂棣《淮河的警告》,以及哲夫的“江河三部曲”《长江生态报告》《黄河生态报告》《淮河生态报告》等,直面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敲响了生态危机的警钟,唤醒了人们对生态环境的重视。
    新时代以来,生态文学超越了环境保护的观念范畴,有了新的拓展。一方面,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作家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度不断提升。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生态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内涵外延不断扩大,作家的关注角度和认识不断深化,将目光更多投射到生物多样性、气候变化等领域。生态文学的内容更加丰富,形态更加多样,注重反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互动关系。何建明《那山,那水》,梁衡《树梢上的中国》,刘醒龙《上上长江》,阿来《云中记》《攀登者》,李娟《冬牧场》《遥远的向日葵地》,叶梅《福道》,沈念《大湖消息》,李青松《北京的山》等,从不同角度对“告别伐木时代”的生态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新的探索,生动诠释了新时代生态文明理念。
    新时代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绿水青山”的美丽画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者的感人事迹,为文学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和灵感。新时代生态文学创作需要立足新的时代语境,呼应时代需求,担当新的时代重任,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和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激活生态文学的时代价值,创作出有精神高度、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的生态文学高峰作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加快构建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是构建生态文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时代生态文学发展的根本方向。新时代生态文学的创新发展,需要以文学作品构建新时代生态文化体系。《瓦尔登湖》《寂静的春天》《沙乡年鉴》《夏季走过山间》《昆虫记》等,之所以能在世界生态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正是因为其对生态文化体系的构建。
    新时代生态文学的生态文化体系构建,首要任务是立足中国本土实践,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回望历史,中华文明能够成为人类文明史上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原因就是中华文明创造了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思想与生态文化。“天人合一”“万物并育”“民胞物与”“和合共生”“道法自然”“万物齐一”等观念,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理念,也是今天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遵循。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促进了古代文学的发展。《诗经》的“赋比兴”手法,《离骚》的“香草美人”范式,都是以自然万物为抒情明志的依托。陶渊明的诗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魏晋时期的山水田园诗开创了生态文学诗词典范,唐诗宋词更留下了大量诸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等从自然生态中萃取的诗文。
    新时代生态文学要充分借鉴、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生态文化传统,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要充分挖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自然和生态的论述,借鉴国内外生态学、生态美学等重要研究成果,围绕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全面构建新时代生态文化体系,为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基础。
    随着生态观念的深度变革和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生态文学也进入了新的创新发展时期。生态文学不是简单的生态环境保护文学,也不是纯粹描写花鸟虫鱼的自然文学,而是要展现生态文明的多样性,揭示生态文明的丰富内涵。
    为此,新时代生态文学进行了积极探索,产生了各具特色的生态文学作品。申平、胡冬林、沈石溪、黑鹤等创作的动物题材文学,以动物为主角揭示生态文明的伦理意义;铁穆尔《星光下的乌拉金》、李娟“牧场”系列、王月鹏《海上书》等揭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徐刚《长江传》、王若冰《渭河传》、郭保林《大江魂》、赵德发《黄海传》等为江河湖海等自然生命体作传;任林举《玉米大地》、阿来《草木的理想国:成都物候记》、王辰《桃之夭夭:花影间的曼妙旅程》、付新华《萤火虫在中国》、冉浩《蚂蚁之美:进化的奇景》、张炜《我的原野盛宴》等博物书写,让大自然“说话”,呈现自然之美。
    新时代生态文学呈现出“跨界”创作现象,不同题材的文学创作洋溢着浓厚的生态关怀意识。杨志军《雪山大地》在讲述三代人的奋斗故事中,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刘亮程《本巴》在探寻民族历史记忆中,揭示了草原游牧生活与民族命运的关系。乔叶《宝水》、关仁山《白洋淀上》、欧阳黔森《莫道君行早》、老藤《草木志》等乡村振兴题材小说,也都融入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生态、文学双向互动、水乳交融,打开了作家书写的崭新空间,生态文学已成为新时代文学高质量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新时代需要建设性的生态文学,应倡导生态整体主义理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与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人的生态责任意识,提出具有建设性的发展构想,创作出深深扎根于大地又符合中国实践的生态文学精品。
    (作者系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