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读到作家沈洋创作出版的长篇报告文学《磅礴大地》(首发《中国作家》2019年10期,云南出版集团 云南人民出版社2020年12月二版)、《昭通 磅礴之路》(首发《中国作家》2021年2期,作家出版社2021年3月出版)、《磅礴金沙》(首发《中国作家》2023年5期,作家出版社2023年10月出版)。50多万字的三部长篇巨献(以下简称“磅礴三部曲”),是作家在其故乡昭通及云南边陲大地艰苦行走、深入采访后,反复思考、精心构思、认真创作的。采访及写作前后历经十几年。 前两部作品主要是以昭通乌蒙山贫困地区精准扶贫、全面脱贫和乡村振兴的时代巨变为主题,浓墨重彩地绘就出的一幅新时代、新征程上的壮丽画卷。 作为长篇报告文学“三部曲”收官之作的《磅礴金沙》,围绕乌蒙山中金沙江下游向家坝、溪洛渡、白鹤滩、乌东德四座世界级的超级水电站建设及其十万之众的移民工程和云南各族人民作出的牺牲和贡献,谱写了一曲新时代现代化建设的水电交响。 沈洋的“磅礴三部曲”出版之前都曾发表于《中国作家》杂志,在广大读者和作家中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前两部作品还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召开了研讨会,受到与会作家和文艺评论家的高度评价。《昭通 磅礴之路》曾获“云南十大好书奖”、全国第九届徐迟报告文学奖提名奖。 我认为,沈洋的“磅礴三部曲”,具有宽广深邃的视野,宏大纷繁的结构,雄伟壮丽的气势,引人入胜的感人故事和精美的文学语言。加上别有风味的“沈洋叙事”,为我们伟大的时代和人民献上了一部讴歌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不改初心的史诗性作品,是一部具有史诗品格、文学记忆的磅礴书写。它不仅是沈洋个人文学创作攀登高峰的三部力作,也是中国文坛当代长篇报告文学创作的重要收获。 我把沈洋的“磅礴三部曲”称为史诗性的作品,绝非个人的偏爱,更不是夸大地过誉之评,而是作品的思想和艺术所达到的高度,和“史诗”的要求相吻合。《辞海》对史诗的两种解释之二,是“比较全面地反映一个历史时期社会面貌和人民群众多方面生活的优秀长篇作品,有时也称为史诗,或史诗式的作品”。它的另一种解释是“反映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或以古代传说为内容,塑造著名英雄的形象,结构宏大,充满着幻想和神话色彩”。这是专门指古典文学中的史诗。结合这两种解释,沈洋的“磅礴三部曲”,都可称之为史诗式的作品。 首先,从作品的题材和思想内容看,作品书写的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上的脱贫攻坚奔小康的重大事件,具有影响世界的现实价值与深远的历史意义。这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上,树立起了一座光照子孙后代的里程碑,为全世界人类的减贫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沈洋的“磅礴三部曲”就是在这个宏大背景下创作出的。前两部主要书写的就是位于乌蒙山中的深度贫困地区昭通市。各级领导和各族人民,听从党中央的号令,团结一心奔赴脱贫攻坚战中的“磅礴之地”主战场,英勇奋战、艰苦卓绝、前赴后继地走出了昭通十万贫困人口全面脱贫的“磅礴之路”。为中国的脱贫攻坚战,用昭通典型,贡献了值得借鉴的“昭通之路”。讴歌和塑造了为脱贫攻坚战而作出贡献的英雄人民,书写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最宏大的时代史诗。而《磅礴金沙》描绘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在乌蒙山中金沙江下游,利用金沙江潜在的落差水能,建设向家坝、溪洛渡、白鹤滩、乌东德四座世界超级水电站的磅礴画卷,呈现了世界最长最大的清洁能源走廊的宏大建设场面。四座巨无霸电站,名副其实的大国重器。讴歌了为了国家的建设事业,舍小家,背井离乡,移居陌生之地,重新创业的底层人民的家国情怀。可谓大题材,大书写,大境界。 “磅礴三部曲”,是用“磅礴之笔”对史诗性题材、史诗性意义重大事件的“磅礴书写”;“磅礴三部曲”也是荡气回肠,惊天地、泣鬼神,可传之后世的史诗式长篇画卷。 下边分别对每部作品作简要评析。 《磅礴大地》纳入云南省作家协会出版的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丛书,是作家献给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深情厚礼。作品通过昭通深厚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恶劣的生态地理环境和脱贫攻坚战的生动描写,反映了一切为了人民的幸福,挖穷根、断穷路、走富路的艰苦卓绝历程。在找到昭通市政府所在地昭阳区成为全国唯一地级市所在地县区的贫困原因后,作品把昭通放在全国脱贫看云南,云南脱贫看昭通,昭通脱贫看镇雄和昭阳的主战场位置上,全景式展现了昭通大地各族人民,在脱贫攻坚战中的磅礴力量、磅礴气势,创造了脱贫攻坚的昭通作为和昭通经验。作品分别在做好苹果篇、洋芋篇、易地搬迁篇、通达东西南北的交通篇、生态保护篇、地震灾害后重建篇的大文章上,或浓墨重彩,或精雕细刻,显示了昭通作为脱贫攻坚主战场的磅礴伟业的辉煌成果。这里有市级领导的谋篇布局,顶层设计,有各级干部和第一线扶贫工作队员的辛劳奉献,更有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既有脱贫攻坚战全面展开的宏大气势呈现,又有一乡一村、一家一户,甚至一个人的细致描写。由于恶劣的自然环境,昭通不少地方高山陡峭,峡谷纵深,是一方山水养不好一方人的环境,只能采取“安得广厦千万间”,建设易地搬迁住宅区脱贫。特别是2019年在条件好的洒渔河畔,投资46.29亿元,占地2176亩,仅用一年时间,就建设了178栋10179套现代化住房的靖安易地搬迁新区,医院、学校、幼儿园、水厂、垃圾污水处理,一应俱全。并建设有蔬菜、苹果、洋芋种植基地、交易中心和就业培训设施等,使大关、永善、彝良、盐津、镇雄的近五万贫困人口在2019年底顺利搬迁入住。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这脱贫攻坚的靖安速度和跨县区易地搬迁脱贫的宏伟蓝图的实现,在全国也是典型。还有大山包黑颈鹤的保护和旅游业的开发等,都成为昭通这方磅礴大地脱贫攻坚的亮点。作品的时代意义和深远的文化价值,不可小视。 作为“磅礴三部曲”之一,也是《磅礴大地》姊妹篇的《昭通 磅礴之路》,是对《磅礴大地》扶贫题材的深度开掘与延伸,是昭通600多万各族人民脱贫攻坚奔小康的昭通速度、昭通力量、昭通经验,更加典型化的感人书写。作为具有悠久历史农耕文明的昭通,为什么陷入深度贫困的现实,作家经过深入的田野调查,进行了深入的挖掘与梳理。必须解决五个并存的问题,才能实现在2020年底和全国同步脱贫奔小康。即历史悠久与发展滞后并存,区位优势与交通不便并存,资源富集与产业弱小并存,文化厚重与教育落后并存,山川秀美与生态脆弱并存。五个并存的矛盾,使昭通贫困面大,在全国多数地区已脱贫摘帽的2020年,昭通依然是全国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地级市。拥有170万人口的镇雄县,是全国未脱贫人口最多的县。在党中央吹响脱贫攻坚决战的号角声中,昭通也打响了脱贫攻坚的大决战和乡村振兴的大会战,以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魄担当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求真务实、敢打善拼的作风,谱写了一曲决战脱贫攻坚的时代交响,闯出了一条精准脱贫、决胜小康、乡村振兴的“磅礴之路”。在这条决战的路上,作家把昭通的六大高原特色产业,即苹果、竹子、洋芋、天麻、花椒、养殖,怎样在脱贫攻坚战中作出贡献,书写得具体生动。作家还通过他深入脱贫攻坚战第一线的采访,让我们看到在脱贫攻坚的磅礴之路上,从省人大到昭通市的扶贫工作队员。他们牢记党的初心,克服自身的种种困难,奋战在脱贫攻坚的第一线,贡献了自己的青春和力量,有的甚至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其人其事,感人心脾,长歌当哭。作家还用许多个人的小故事,穿插在磅礴的决战中,写出了小故事中的时代大情怀。易地搬迁脱贫仍是这部作品的重点,但解决搬迁中的难点,搬迁后重新创业致富,又是《昭通 磅礴之路》的亮点。所以我认为这部作品是《磅礴大地》思想内容的延伸和深化。 《磅礴金沙》主要是写在金沙江下游建设四座世界级大型水电站,用巨大的清洁能源,实现西电东送,又兼防洪、生态保护和通航功能的百年梦想。毛主席当年畅游长江后,写下了“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想象着三峡电站建成后的美景。其中“神女应无恙”这句,就提出了建设中的生态保护问题。史料记载,当时他还想到了开发建设金沙江水力资源,20世纪50年代有关部门还多次派勘探队员,到金沙江沿岸考察勘测。但由于当时的国力不济,直到新时代才把金沙江大型水电站的建设,变成了现实。沈洋的《磅礴金沙》在“溪洛渡的梦想”“向家坝的光芒”“白鹤滩上白鹤起”“大风起兮乌东德”各章中,也是用“磅礴之笔”书写金沙江大国重器建设,把百年梦想变成现实的新中国水电历史,书中绘就了一幅磅礴的水电建设重器画卷。作者围绕四座水电巨无霸的建设,以深情的笔墨,反映了水电建设中天下第一难事的移民问题。水电建设,移民是基础,没有打下这个基础,就无法建设电站。在这本书中,作家把重点放在移民书写上,写出了移民的困难,更写出了移民干部们的初心情怀。由于水电建设是利国利民的大事,移民,也必须是用情移民,为民移民,移民后能创业、能脱贫、能致富、能奔小康。作品写了移民干部工作中的酸甜苦辣,与他们用情移民的苦心、耐心、欢心。又写了移民群众的呼声,写听取了移民群众的困难和诉求后,政府总是认真合理解决,甚至已经移居出去,又要返回原籍的,也实现了他们的要求。移民干部总是以心换心,骂不还口,打不还手,得到广大移民群众的支持和理解。总之,这部作品写出了以人民为中心,为民移民、移民利国利己的时代主题。这也是《磅礴金沙》这部作品主题思想的深刻之处。 这三部作品,书写脱贫攻坚的伟大胜利和大国重器建设的宏伟场面以及移民中的艰难曲折与成功,作家在党的领导下,深受革命历史红色文化力量的鼓舞。昭通这个国家级的深度贫困地区,一直得到党中央的支持和关怀,几届党中央的领导都亲临昭通视察,作出指示。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关注着昭通。他在鲁甸龙头山大地震后,亲临灾区视察,作出了抗震救灾重建要和扶贫结合起来的重要指示。 “磅礴三部曲”的每部作品都有其题材和思想内容的独特之处,独立成篇,又在时代的大事件上,互相联系,相融相交相映,成为互为补充的时代三部曲,在题材和思想内容上,显示出了史诗性的品格。三部作品虽没有突出塑造某个英雄,但却塑造了脱贫攻坚战中,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扶贫工作队员与各族人民的奉献与牺牲,塑造出了脱贫攻坚战中的英雄群像。从而使“磅礴三部曲”的时代群英谱,成为这三部史诗性作品的重要支撑点。 作为具有史诗品格的作品,在艺术上必须以较完美的艺术表现和宏大的思想内容相结合。沈洋的“磅礴三部曲”在艺术上也有自己的特点,一是以三部曲的形式,和每部作品纷繁多姿的艺术结构,显示了恢宏大气的史诗叙事的磅礴景象。二是作为长篇报告文学,作者力求做到题材大主题的新闻性,与感人的文学性的结合。作品把访谈、叙事、描写、议论、说明、抒情融为一体,用跨文体写作的方式使报告文学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为增强作品的文学性与可读性,作者插入许多感人的故事,写出了故事中的昭通扶贫篇章,在做到大事件真实的前提下,小事不拘,通过小说手法,用情节和细节来营造艺术氛围,从而提升了作品的审美品位。三是注重语言的精美与形象生动,如写雪景中大山包黑颈鹤的活动与大自然之美,那淡蓝的湖泊、清悠的潭水、迷人的草滩、黑颈鹤深情的啼鸣、赏心悦目的舞姿,还有那白雪中黑颈鹤红色的头顶,深黑色脖颈在蓝天下的亮丽,把雪白大地装点成一幅水墨画,被作者描写得如诗如画,仿佛一个童话世界,极具美感。四是对昭通历史文化的深入挖掘,把优美的民间传说恰到好处地融入作品,也增强了文化内涵与文学品位。作为一部史诗性的大著,我理解其中的“诗”,就是指其艺术上的成功表现。从这点看,沈洋的“磅礴三部曲”,在艺术表现上,也是下了功夫的。 如果说这三部作品还有什么不足的话,就是有些内容,在三部作品中,稍显重复。作为单独一部作品看,都不是问题,但三部作品连在一起看,这种重复有时必要,有的地方就显得多余。这在剪裁上,是否还要做些工作?仅供作家参考。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