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许多名著相比,《唐诗三百首》的确很特殊,因为这是一种诗歌选本,并非原创著作。然而这部选编之作的受用者,下至总角稚子,上至贤达鸿儒,甚至也是领袖毛泽东的案头常备之书,影响之巨,可见一斑。大家写小书的方式我特别喜欢,尤其在名著通识方面,既能确保主旨的宏观把握、精微剖析,又能保证内容的通俗易懂、深入浅出。今读《〈唐诗三百首〉通识》便感到受用不少。《〈唐诗三百首〉通识》,周兴陆著,中华书局2023年7月出版我非古诗词的研究专家,但也喜欢舞文弄墨,故而属于《〈唐诗三百首〉通识》的目标读者,并且成为了受益人群之一。我一直认为,蘅塘退士孙洙编《唐诗三百首》或有作为儒者效法圣贤的冲动在其中。儒者们从来相信,孔子曾删诗书、定礼乐、修春秋、序易传,对儒家六艺做了全面的整理,目的在于传先王之道。因此历史上有很多儒者都想效法孔子,制作自己的经典,用自己的话传先王之道。隋朝的大儒王通终于做成了他的全套六艺,即《续书》《续诗》《元经》《礼经》《乐论》《赞易》。虽然王通的六艺最终失传,但效法圣人制作经典,始终是儒者心灵中的原始冲动。孙洙选编《唐诗三百首》的旨趣很明确,选举名篇以盛唐为主,注重格调与神韵,继承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以期实现风化天下的目的。在各类主题中,抒怀序志、田园山水、咏史怀古等的风化意义自不待言,而闺怨诗如何风化天下?闺怨诗种类很多,袁枚喜欢的艳情诗在沈德潜看来便有伤风化。孙洙站在沈德潜的立场,选择的数首闺怨诗都符合雅正的标准。如韩偓的《已凉》:“碧阑干外绣帘垂,猩色屏风画折枝。八尺龙须方锦褥,已凉天气未寒时。”温庭筠的《瑶瑟怨》:“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都是对夫君相思之苦的表达,但用词婉约含蓄、含而不发、融情于景。所以孙洙编《唐诗三百首》,其中或有效法孔子删定《诗经》的原始冲动。钱锺书先生尝云:“唐诗多以风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我的专业是哲学,本能地喜欢说理。于是我一直认为,即使唐诗善于抒情,其实背后仍旧是理。比如杜甫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这首《江南逢李龟年》表面看抒发了故人相逢之情,但背后是缘分无常之理;又抒发了盛事渐颓的哀婉之情,但背后则有国家治乱轮回之理。事实好像如此。然而读罢《〈唐诗三百首〉通识》,我发现自己似乎太“冷酷”了。情的背后当然有理,但若自以为深究了理而轻视了情,那未免买椟还珠了。原来,唐诗正是要用人性的温润之情来疏通理性的冷峻世界,这也是《唐诗三百首》选诗的用意。孟浩然在长安的官场上曾郁郁不得志,回到襄阳,看到了西晋人纪念羊祜的“堕泪碑”时,有感而发,他写道:“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这不是对时光流转之理的感悟吗?但若仅是点出这个道理,又有什么意思呢?因此孟浩然笔锋一转,写道:“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水涨水落、春去冬来,羊公碑见证了人世间的梦幻泡影。但作为一个普通人,猛然间感到的则是怅然若失,这比感悟时光流转之理更真切、鲜活。既然所有必将逝去,何不用一场大哭来祭奠即将离去的一切呢?陈子昂登幽州台亦然,《登幽州台歌》诗云:“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黄金台不过是历史偶然,壮志难酬才是人生常事,但我们仍需要一个出气口,不如大哭一场。岑参在大漠遇到东归的使者,“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杜甫困于长安时思念妻子,“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王勃强忍着泪水与故人惜别,“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哭泣是非理性的表达,是难以掩饰的最真实的人性,更是人最重要的情绪出口。唐诗是懂人性的,诗人们牢牢抓住人性,帮助读诗者超脱沉郁,一泻千里。唐诗的好,正在于诗人们随性、随感、随缘而发,无拘无束,于是一成不变的生活也就成了艺术。见天色已晚,白居易问道:“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这分明是一首打油诗,新酒、火炉、夜雪,有什么说什么,拈来成诗,原来无趣的日常生活,开出了美的境界。王维见田埂边的农夫在闲聊,于是有了“田夫荷锄立,相见语依依”。常建在王昌龄家借宿,看到了“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王维在山中行走,忽闻钟声传来,便问“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句句是平常,但句句是超脱,句句又成了艺术。诚如周兴陆教授总结的,唐诗是“人性的花朵,语言的精粹”。接着人性的话头,我还想说的是,“诗心一点萤,能解三秋悲”,跳出沉闷,把一成不变的日子活出诗意,我们哪里需要那么多道理,这是《唐诗三百首》给我的启示。(2023年9月22日发表于《图书馆报》) 点此进入当当购买本书点此进入京东购买本书《〈唐诗三百首〉通识》(中华经典通识)周兴陆 著简体横排32开 平装978-7-101-16215-852.00元目 录
内页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