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创作谈 >

刘庆邦:最为难得是微妙

http://www.newdu.com 2024-01-04 《长城》 刘庆邦 参加讨论

    

写小说就是写微妙,写得最好的小说都是微妙的小说。而要把小说写得抵达微妙的境界是很难的,不诓人,真的很难很难。我每月都能收到一些全国各地的文学杂志社惠赠的新杂志,翻来找去,很难读到一篇堪称微妙的小说。比如在刚读过的十篇小说当中,能发现一篇微妙的小说就算不错,足以让人欣喜。大多数的小说,故事还算完整,角度也算新颖,叙事还算娴熟,但就是谈不上微妙。有的作者写了不少小说,一篇微妙的小说都没有,读过几句开头,进不到心里去,只得放下。你不要只说别人,你自己也是吃写小说这碗饭的,你的小说写得怎么样呢?达到微妙的标准了吗?惭愧惭愧,我是已经写了五十多年小说,仅短篇小说就写了三百多篇。可回顾起来,我的称得上微妙的小说并不算多,恐怕连十分之一都不到。不少小说虽说情感也很饱满,情节也很抓人,语言也准确有力,不能说不是小说,但与我心目中的微妙小说还有一定距离。这说明,我们虽然知道了什么样的小说才是微妙的小说,实际操作起来,要真正把小说写得微妙并不容易。好比我们在仰望天空时,可以看到蓝天下飘着的一朵朵白云,想抓一块云彩在手,并不是那么容易。
    “见小曰明。”这话是老子说的。意思是说,从细微处察觉事物之理才能看得明白。老子还说过:“为大于其细。”教导人们做大的事情要从细小的事情做起。我们都已经知道,细节对小说的作用是决定性的,没有细节就没有小说。但是,仅仅把小说写得细致入微还不够,还得达到一种妙的程度。微者,细微也;妙者,美妙也。只有写得毫发毕现,又妙不可言,才称得上微妙。清代《四库全书》的总编纂纪晓岚,深知细微的重要性,他的著作的名字就叫《阅微草堂笔记》。他对微妙也有自己的理解:“与之言,微妙玄远,多出意表。”他既然对微妙有自觉的认识,那么他的作品是不是写得很微妙呢?依我的浅见,他的作品写得并不是很微妙。他所走的不过是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的路子,也是“志异”,甚至是“志怪”,没有写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没什么突破和超越。追溯起来,纪晓岚所说的微妙,应该是从老子的《道德经》那里继承来的,中国人最早说出“微妙”这个词的,是两千五百多年前出生的老子。老子曰:“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老子所说的是做人的道理,我认为也是作文的道理。做人和作文的道理历来是相通的,或者说做人的道理就是作文的道理。“微妙”后面的两个字,老子说的是“玄通”,纪晓岚说的是“玄远”。我觉得“通”和“远”的意思差不多,通则远,远则通,不通何以致远,不远何以通达。耐人寻味的是,两个人都说到了“玄”字,好像微妙和玄有什么必然的联系一样。玄,这个字是够玄的,一提到玄,我们难免会联想起深奥、玄学、玄机和玄虚等,颇有些云里雾里。可往深里想一想,“桃花气暖眼自醉,春渚日落梦相牵”(杜甫),微妙还真有玄的意思在里面呢。
    小说欲达微妙之境,就不能停留在表面、客观和外在的言谈举止上,须潜入人的内心世界,一切听从于心灵的驱使和安排。它书写的是心灵的景象,这景象或是心理上的微澜,或是内心的风暴。一旦进入心灵,它就一直在心灵深入游走,游到东,游到西,游到南,游到北,自由自在。这种游叫心游,游着游着,不能漂浮上来。它不像游泳,游一会儿,要露出头来,换一口气再接着游。倘若漂浮上来,整个心游就不连贯了,会出现生硬的地方。它有点像做梦,进了梦境,就是梦当家人不当家,一切由梦支配。有的梦温柔缠绵,充满魔幻色彩,有的梦却激烈异常,让人惊骇。但它又不同于做梦,梦失去了理性,心灵化的小说还是由理性主宰。梦不讲逻辑,或者说它的逻辑是混乱的,而心灵化小说遵循的是心理的逻辑,逻辑相当严密。梦的材料不一定来自现实,而小说的材料都是从现实中来的。只不过,它一旦变成心灵化的小说,就不再是原来的质地,跟现实就不再雷同,看上去就有些陌生。好比燕子垒窝的一口口泥,我们都知道燕子窝的建筑材料主要是泥,等精巧而质朴的燕子窝建好再看,泥就不再是原来的泥,泥里就加入了燕子的心意、口液和憧憬。正如王安忆所说,心灵化的小说,是一个另外存在的、独立的心灵世界,这世界以其自己的价值、逻辑和理由存在着,你不能经历它,却能感受它。
    微妙的小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题中有些意思,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现在市面有不少小说,作者像是生怕读者看不明白,非要把话说得到边到沿、淋漓尽致不可。这样一来,微妙的东西就没有了。不可言传的说法,似乎给我们出了一道难题。小说本是语言的艺术,也是言传的艺术,只有通过言语的传递,才能实现其艺术效果。如果连言传都没有,微妙从哪里来呢!其实言传还是要有的,只是这言传不是那言传,对言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微妙小说写作的过程,是一种心理捕捉和心理分析的过程。而人的心理如风如云,变化多端,有时稍纵即逝,是很难捕捉的。这就看作者对微妙心理的语言命名能力了,如果我们具备了丰富且精准的语言命名能力,不管多么微妙的心理,都有可能被我们抓住,并一丝一缕地在字面上固定下来。
    我们把微妙心理言传出来,万不可把话说尽,最好是说三分,留三分,再藏三分,讲究山外有山,云外有云,语后有语,言后有言。也就是说,作者没说出来的话比说出来的还要多许多,没说出的话留给有心的读者去想象,去补充。最近我给《长城》写了一篇小说,写一位年轻的工亡矿工的妻子,被拉到城市的宾馆,参与处理丈夫的后事。看到满桌丰盛的鸡鱼肉蛋,她低着头,一口都不吃。她认为,那些菜肴都是她丈夫的命换来的,她要是吃,就等于吃丈夫的命,她怎么能吃丈夫的命呢!作为赔偿,矿上给她家送了一卡车煤,她认为那些煤也代表着丈夫的命,她怎么舍得烧丈夫的命呢!我觉得这就是一种很难解释的微妙心理。我没有写他们夫妻如何恩爱,也没写妻子在丈夫生前对丈夫如何依赖,只写了这种微妙的心理,就什么都有了。还有,在丈夫突然去世后,妻子面临是否改嫁的问题。有媒人想给她介绍对象,有追求者登门去求她,连她自己的娘也劝她别太苦着自己,想再走一家就再走一家吧。在此之前,我一直不让这位矿工的妻子有明确的态度,直到听到娘劝她,她才叫了两声“妈、妈”,一句话都没说,就呜呜地哭了起来。这一哭,就是一个微妙的细节,她的千辛万苦、千言万语,还有她的态度,都包含在这个细节里面了。是的,微妙有时也是大妙,微妙可厉害呢。
    微妙不在稀奇古怪的事情里,是在看似平常又平常的日常生活里。微妙的微妙之处,在于它的调子都是低低的,动作都是轻轻的,心事都是重重的,不显山、不露水,一点儿都不显眼。微妙是靠有着微妙的心理素质的人去发现。这里我不想多说微妙的心理素质也是一种天赋,把天赋说多了会让有的作者泄气。又不得不承认,能发现并能表现司空见惯似的日常生活中的微妙,的确有天赋在起作用。微妙有时只是一个微笑,有时只是一瞥,有时像春来时的花苞上长出的细细的绒毛,有时像蜻蜓在荷塘上面飞行时发出的无声的声音,等等。对于这些微妙的情景,别人发现了,你没有发现,不能说没有禀赋差异的原因。我把话说得如此不微妙,有的朋友也不必灰心,知道了微妙在小说中的重要性之后,后天对微妙的观察,也是可以留心学习的。
    写微妙的小说需要耐心,耐心再耐心。问题是,现在有的作者失去了耐心,写着写着就左顾右盼,烦躁起来。不光是作者,在目前这个刷屏、读图、听声和习惯了享用文化快餐的时代,不少读者也没有了阅读的耐心。这有些麻烦,有可能会形成越来越没有耐心的恶性循环,有耐心的作者少了,有耐心的读者会更少。我看我们还是要静下心来,耐下心来,争取多写一些微妙的小说。我相信知音会有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