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杨劲松老师结识,是因为电影。他是一位优秀的电影人,在北京、香港多年从事电影工作,编剧、策划、评论、宣传……透彻了解,洞若观火,三句不离本行,谈起电影以及与电影有关的人和事,总是滔滔不绝,又极富感染力,口才真好。 后来我很快读到他写的电影剧本,《离离原上草》《世间觉》等,心里暗暗吃惊,一个口才了得的电影人,文字功夫竟也有了出神入化的意思。再后来我又获知,他的电影剧本两度获得夏衍杯全国优秀电影剧本奖,还写过不少话剧、舞剧等剧本。但是即便如此,我也还没有把劲松和“文字”结合得很紧密,可能我心里始终有着一份对于电影与电影人的神秘感、崇敬感。 直到今年初看到他发表在《中国作家》杂志上的专栏系列访谈,《贾樟柯:电影让世界看到中国表情》《陈冲,回想是留给未来的》《陈思诚:文学眷顾众生》等,再一次领略到他文字中的温度和力度,他以电影人记录文学与电影的口述史,成为纪实文学中的独特样本。然后,终于,在热烈的夏天来临的时候,热烈地迎来了他的新书出版:20多万字的随笔集《你并不孤独》。 《你并不孤独》有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写他与北京、香港电影戏剧界同行交往的一些片段,以短小的篇章写大众熟知的文艺名人,大事件中的小情调,流金岁月里的日常烟火,更有发人深省的言外之意。这部分点题的单篇,写的是因抑郁症自杀的年轻演员,劲松用笔记录了这位无名演员最好的时光与最痛的挣扎,让我们看到浮华背后的寂寥,感受缅怀故人的温润。劲松不仅仅是把与文艺同行交往当成一项工作,他是用心用情用全部的投入,是真正走进写作对象的内心,也走进自己的内心,所以能将短小的文章,写得自由洒脱,没有拘束,没有刻意,读来倍觉亲切自然。 文章虽短,内涵不少,更是因为劲松许多年来与文艺同行的深入交往,因为他对于文艺特别是电影的深入到骨子里的热爱,厚积而薄发,才有可能以短小的篇幅,寥寥数语写活一位公众人物,尤其是对于像我这样并不了解电影界却又是影迷的外行读者,读起来竟然感觉自己也是个老朋友了,之前的神秘变成沉浸其中的乐趣。 劲松祖籍江苏,他的书中聚焦了苏昆艺术家王芳,写到了王芳与香港电影导演杨凡早年的合作昆曲电影,《凤冠情事》这部影片入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记录王芳与恩师张继青先生当年芳华。劲松对江苏舞台艺术的关注,是以华语文艺的全球视野,对江苏文艺史记是很好的补充。 《你并不孤独》不仅写电影、写电影人、写与电影戏剧有关的人和事,而且是一个对生活充满热爱的写作者,在书中第三部分“每到花时不在家”里,表现得十分充分。“云暗山横日欲斜,邮亭下马对残花。自从身逐征西府,每到花时不在家。”在北京、香港等地漂泊20年后,劲松站在南京新街口邮局这座唯一没变的建筑前,想到了这首唐诗。这一部分的随笔,就是作者自己的生活日常,从文艺出发的游子乡愁,过客的无悔、归人的多情。有的则写得随意、跳脱,看起来是想到哪里写到哪儿,不是那种中规中矩讲究所谓章法的古板文章,却让读者更有意外的收获。人世沧桑,岁月留痕,无不拨动人心;点滴的回忆,琐碎的小事,皆能让人心生感动。作者深谙一个写作的道理:朴素,普通,是去往彼岸的渡船。真佛只说家常,这种境界的抵达,亦展示出作者的人生经历和对人生的理解,亲切亲近,又不乏幽默。 行过万里不平路、走高原与千山,劲松依然保持着年轻而干净的内心,所以他的文字,也是干净的,是朴素而独具魅力的。《你并不孤独》是旅居他乡的回首,希望更是他文学之旅的出发。 (作者系江苏省作协名誉主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