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作家的小说课:文学知识生产的感性路径 ——评黄梵《人性的博物馆:七堂小说写作课》

http://www.newdu.com 2023-07-17 中华读书报 刘卫东 参加讨论

    


    《人性的博物馆:七堂小说写作课》
    作者: 黄梵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 2023-5
    2009年前后,随着创意写作作为学科被正式引介到中国,复旦大学、上海大学等开始设创意写作,“写作是否可以教”,“作家能否培养”成为媒体的焦点话题。如今十余年过去,在当代文学教育和写作方面,已经走出了早期阶段,出现了一大批以创作为导向的解读、讲授文学经典、创作方法的论著。王安忆、李洱、毕飞宇、张悦然、黄梵等都出版了文学写作方面的讲义、课程,包括bilibili、喜马拉雅APP、《南方周末》等平台也涌现了很多作家开设的各类写作课程、写作营等。黄梵的《人性的博物馆:七堂小说写作课》作为这一趋向中的代表性作品之一,在定位层面最为明确的就是主打“作家教学”。
    黄梵的这部作品以作家的小说课形式呈现,以课程为纲目,用七节课分别聚焦小说的观念、整体结构、叙事技巧、描述、写作策略、前沿写作训练模块,以及小说写作的工作方法等。作品既有“小说家的小说课”典型的技艺模块,也有黄梵作为经验丰富的小说家自己在写作策略和描述训练方面的个人心得,呈现的是所谓“作家教学”的视野、方法和理念,值得写作学习者和研究人员关注。
    首先是世界观与人性观的等多层面的探索。黄梵这部作品与更早的阎连科的《发现小说:文学随笔》、毕飞宇的《小说课》等相比,对小说写作的观念梳理也更加集中。就此而言,一方面这类小说课的讲授内容与近年来文学知识生产的潜在趋向有关,另一方面也代表了经验丰富作家开始系统、有条理地整理自我创作经验的尝试。无论是略萨还是纳博科夫,以及当代英语世界重要的小说家麦克尤恩、石黑一雄等,对小说创作的观念都有比较系统的研究和论述。黄梵对“古典人与现代人”的人性研究,实际上是在文学观念层面为学习者提供了一种启发,是一种“以观念为方法”的新尝试,也是反对单纯讲授写作技巧的体现。观念的变化,决定了小说创作思想的上限,为创作者打开新的理解创作的维度,这类观念的探索能够不断深入作品的思想世界,这个过程也是近年来文学知识生产新变的重要驱动。它让读者和作者、批评家看到,除了原有的看待小说的模式,还可以有另外一种方式。
    其次是小说的结构、叙事、语言等方面的技艺。如果说2009年前后,读者对“写作能不能教”这样的观念问题执念较多,那么对技艺问题的系统化讲授可以看作是一种积极回应。黄梵的讲授内容比较注重小说的叙事成规问题,这也是容易为读者乃至批评家认同的地方,“技艺”是可以习得的,可以教,可以借鉴的。黄梵对此有很系统的准备,从叙事的结构、层次、角度等展开,把动态过程中的重要问题针对性加以训练。值得注意的还有,第四课对略写与细写的内容设计,立足于经典的文学话语“陌生化”,将之转为具体创作的策略,这本身就拉近了文学原创与理论话语的距离。另外,黄梵这部作品后面提供的“新的叙事倾向”等方面的训练包括了“新的叙事倾向”,从多视角叙事、非完整叙事、非线性叙事、新的因果观等方面出发,注重的是叙事技艺层面,这些讲授内容都是可操作性非常强的模块。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以往习惯性地采取二元对立的思维,认为原创和理论、灵感和技艺是矛盾体,实际上这恰恰可能是思维盲区所在,我们的理解未必是完整的。
    最后是黄梵对创作过程和基本训练方法的提炼和梳理。在第七课的内容中,黄梵对写作的定量、写作习惯和写作的过程管理,写作的一些陌生化切入点等都有讲述,这是帮助初学者能够迅速入门是有效的。黄梵的论述是基于创作过程、创作经验、创作管理等多个维度展开的。这个过程其实也是不断消除作家创作神秘化、祛除创作神秘论的过程,把创作放在更多人能够理解和认知的创造性实践方面,把小说写作作为一种借用语言进行的创造性艺术实践活动。
    总体上可以看到,如果我们从当代文学教育和文学知识生产的层面观察,黄梵的这部小说课,在切入视角、驱动力量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它是当前文学知识生产新的浪潮一部分。在当前的文学类著作中,这种知识生产是以作家为主体的,其内容形式也与学院派的理论化讲授内容有明显区别,它是具有经验的作家讲授写作的论著,是作家进一步把自己的创作观念、技艺和方法不断系统化的产物。国内包括战玉冰、张怡微、汪雨萌等研究人员或多或少都对此已经有所注意。我们可以从黄梵的这部作品看到,他给出的“穿甲模型”是基于创作过程本身、创作经验来提炼的。这是一种与传统的文学知识生产和概念构建路径是不同的。后者更多的是借助理论推导、话语衍生出来。虽然不能说二者没有交叉点,但毕竟驱动力量不同,主导主体不同,彼此的差异还是很大。
    问题在于,当前的文学教育格局下,我们如何看待黄梵这类独特的文学知识生产?它绝不仅仅是隔绝于高等教育文学知识框架之外的个人兴趣,实际上作者本身在高校内的比例不断增加,我们不可能无视这一现象,这个现象也不是简单的身份、话语权力等问题。从这类体验和产品的指向来看,尤其是在进入新世纪以来,作家不断进入高校接受高等教育,或从事文学类专业教学工作,作家与高校的关系,实际上在话语和制度层面还关系到文学原创实践、理论话语、批评话语等三者之间的衔接和融通问题。当然除此之外,新世纪以来文学产业化不断加速,文学消费、文学教育和接受的模式、技术和活动形式都变得更丰富,采取知识付费等模式也为这类文学知识生产提供了客观条件。观念层面在不断变化,接受不同。只要看看喜马拉雅和哔哩哔哩平台的多种文学课程就不难理解这一现象。
    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这是一种对创作的反思,对创作经验的提炼,或者可以称之为一种文学知识生产的感性路径。这个路径的特点在于,它与批评家、理论家从学院内部、学术话语层面发起的文学知识建构不同,它更多地是经验丰富的创作者来引领。黄梵的尝试一方面具有个性,一方面也应该在这个新的文学知识生产的格局和走势中理解。如果我们认同这类知识生产的独特模式,借助新媒体传播,显然它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闭环,能够把作者、作为学习者和消费者的读者联系起来。可以期待的是,类似黄梵的这类独特的文学知识生产不断地推出,未来的文学生态、文学教育等会有更多的活力。
    刘卫东(温州大学 创意写作研究中心、《中国创意写作研究》编辑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