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花鼓》:江汉大地上的生命之歌

http://www.newdu.com 2023-05-11 大武汉(微信客户端) 李黎 参加讨论

    《花鼓》作为“湖北省作协第三届长篇小说重点扶持项目”,最近出版。读完这部小说,深感其厚重与细腻兼备,称得上奏响了江汉大地上的生命之歌。
    描写乡土题材的小说,常常容易陷入两个误区。
    一是回避宏大叙事,用细碎乃至琐碎的笔调大段大段描写乡村日常生活,读来令人疲倦。这种写法,看似用力地写细节,其实是用细节填补苍白。一旦失去了对生命价值、情感皈依、人世命运的追问与思考,这种苍白就难以避免;再多的细节铺陈,也只能沦为流水账。
    《花鼓》成功避开了这个误区,作者以足够的胆识和笔力,挺进江汉平原近百年的生活激流。从抗日战争到汉江决口,再到6000子弟闯深圳,一幕幕历史大剧在此上演。以主人公林静芝为主线,勾连起清荷垸这一个村塆里乔戴两族的兴衰、三代人的悲欢离合。在这块土地上,命运之门的每一次开阖,都伴随着惊心动魄的生死别离、爱恨情仇;作者对历史、对人生的审视,也让读者一次次掩卷深思:在这大地上的人,该如何自处,又该如何与命运周旋?
    林静芝的儿子郁郁多年不得志,终于在深圳创业成功;当年对林家有恩的、有怨的,此时都找上门来,求他带着自家子弟南下。第二年众人衣锦还乡,请来花鼓戏班,在清荷垸连唱了3天大戏。上一次这样的盛况,还是村民们庆祝抗战胜利。作者写到这里,完成了故事的转折,气氛已经烘托到位,停笔也不是不可以。然而作者笔锋一转,在接下来几个章节中,用简练的笔触勾勒出发展之后出现的新问题:清荷垸子弟漂泊异乡,故乡田园的生态环境受到挑战,乡情伦理也受到冲击。读到这里,不能不点赞作者对历史的洞见、对现实的观照。
    乡土题材小说另一个容易陷入的误区,则是受困于“民情民俗”。特别是对一些传统文化的展示,常常沉湎于其功架套路之繁复精美,于是游移了焦点、模糊了主题,自觉不自觉地用传统文化给乡村生活“美颜”。
    《花鼓》同样成功避开了这个误区。作品虽然具有浓郁的江汉平原地域特色,穿插了忙年、冲喜、抢婚、请七姐、偷药、观花树等乡俗,特别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荆州花鼓戏贯穿始终,其代表作《花墙会》(又名《站花墙》)在书中有着特殊的符号意味;但是,“花鼓”等元素始终为主题服务,丝毫没有喧宾夺主。
    小说一开场,就是林静芝偷听到族人密议,先是拿她“冲喜”,然后又要安排新寡的她去“填房”,于是在雪夜逃回娘家。然而,夫家抢亲的队伍赶到,一番“乡规民约”的三纲五常大道理,娘家竟然交出了林静芝,她被装在麻袋里,族人们唱着花鼓将她抬回了夫家。
    此后38万字、近百年的故事中,“花鼓”屡屡登场,无论高亢激越、喜气洋洋,还是低回婉转、凄切绵长,总是与情节发展紧密相扣,贴切自然,毫无生硬斧凿痕迹。这群大字不识几个的乡民,就是用花鼓传承忠、孝、节、义,用花鼓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
    清荷垸这块土地啊!这里四季分明,是鱼米之乡,但也有青黄不接;这里有善良美好,也有卑鄙丑恶;小人或能得志于一时,但善恶到头终有报;生命中虽有横逆加之,但是时间会证明坚守的价值。
    这块大地上的人啊!无论是日寇猖獗,还是兵匪水火,又或者蝗灾蔽日,他们总是坚韧不屈,顽强抗争。他们吟唱着花鼓,用“花鼓”这一碗醇厚的酒,浇入自己人生的块垒;他们生生不息的生命意味,又让这花鼓格外隽永悠长。
    一曲花鼓情意长。花鼓是江汉大地上几代人的生命之歌,《花鼓》则是荆楚乡村的史诗画卷。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