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普通男人的“前半生”:读杨咏小说《而立》

http://www.newdu.com 2023-01-31 《北京文学》 李唐 参加讨论

    关键词:《而立》
    这篇小说在某些部分堪比“非虚构”,如果按照当今公众号文章或短视频引人眼球的标题,可取为“普通男人的前半生”之类。好在作者仅仅写到“而立”,为主人公的命运留下一线希望,毕竟三十岁依然是人生起步的阶段。
    刘烨成是我们过于熟悉的形象,几乎在每个人身边都能看到类似人物的影子:不甘平庸却眼高手低,既没有能力与命运抗争,又无法做到乐天知命。这样的人物总是处于现实与理想的拉扯中(无论是爱情还是事业),即使没有大起大落的情节,依然可以凭借其命运的普遍性打动读者的心。
    主人公起名“烨成”,取“业成”之意,因为在他出生那天奶奶从乡下赶来,出了车祸去世。生日成了奶奶的忌日,这是小说里最具戏剧性的故事,作者安排在开头,无疑具有讽刺意味:“算命的说他亲缘薄,起名字要轻。但他的局长姥爷说,企图用孩子的名字修补命定的缺乏是一种徒劳的迷信,于是他决定给外孙起名烨成,意思是虽无亲缘,但至少盼望他往后事业成功。”可事实上,刘烨成受亲缘所累,事业也屡屡碰壁。
    正像生活中许多刚毕业的年轻人一样,刘烨成的父母托关系让他进了机关单位,是人人羡慕的铁饭碗、好工作。但是,人皆有欲求,每个人天生即有实现其主动性的冲动。刘烨成不顾父母的反对,做生意,开饭馆,最后失败而归。他的主动性遭受打击。
    纵观全篇,“主动性”一直是刘烨成身上潜藏的主题。我们不能简单地将他归于“失败者”“坏典型”的行列中去,而要看到他一次次自我折磨背后的心理机制,正是其实现自我主动性的欲求。刘烨成视旁人眼中的好工作为草芥,甚至不惜与领导决裂,因为那份工作是父母安排的、被动的;他几次三番想要成就自己的事业,感情上虽有摇摆但大多主动,这些都是他勇于实现主动性的一面。
    此外,家庭亦是作者着重描述的主题。刘烨成的两次“爆发”均是与母亲胡燕的争执有关。不知是否是作者故意设置,这两次冲突的缘由正巧一次是感情(胡燕怀疑孟莎是骗子),一次是创业(分红分了手表,被胡燕说不值钱),这两次都是刘烨成主动性的结果,而这两次的结果都被母亲否定。胡燕否定了儿子的主动性,也就意味着否定了后者的生存价值。刘烨成患上抑郁症与此有直接关系。而母亲胡燕的两次否定,理由都是儿子“被骗”:被女人骗,被合作伙伴骗。在母亲眼里,儿子就应该按照家人铺定的道路走,即使刘烨成已经三十岁,在母亲眼中依然是无法承担责任、没有判断力的小孩子。这不仅仅是刘烨成与胡燕的故事,更是中国式家庭的缩影,值得我们去深思。
    总体而言,作者行文克制,全篇均写无奈而未点明“无奈”,均写反抗而只出现了一次“反抗”,视角尽力客观,不使人物沦入可怜或可恨之一隅。孔子有言,三十而立。立什么?“立于礼”。意思是三十岁时,懂得了为人行事的标准。按照我的理解,这并非是在制定人生准则,而是合于“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之意,正是主动性的表达。小说结尾,刘烨成刚到三十岁生日,对人生而言,仍有无限可能。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