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喧嚣中凝神静听——陆贵山和《陆贵山文集》 中国人民大学日渐喧嚣的腹地,深藏着一排排静雅幽深的红楼,东边的几座叫静园。 一间逼仄的书房,陆贵山坐在宽大的电脑椅里,很少说话,很少动作。窗子外,古木参天;窗棂间,藤枝蔓绕。 他的博士硕士都到齐了,最近的,在他曾投注半个多世纪挚爱和深情的校园;最远的,跋涉重洋不远万里昼夜兼程。三四十人将房间挤得水泄不通。他间或微笑,偶尔点头,表明他在倾听。这些年,他的听力日渐衰退,即使如此,弟子们仍然喁喁细语,不敢放声。 书房三壁皆书,从地面缓升至天顶,由书案漫卷到脚下。50多年来,在这些书卷佶屈细琐的字句中,陆贵山带领莘莘学子,沐风栉雨,砥砺前行,见证着文艺理论的艰涩与丰润、神采与奇幻。 电脑旁,一株报岁兰傲然桀立,含苞欲放,孤独明亮的金紫缓释了一屋子的凝重。11月11日——每年的这一天,他的学生们都会不约而同集聚在这间书房,“回到知识的原点”,为先生祝寿。如果按照古人的推算,这一年陆贵山77岁,该称为“喜寿”。 作家出版社的两位编辑也在。这几个月来,他们紧张忙碌,皇皇八卷本的《陆贵山文集》即将付梓。样书很漂亮,绛红的封面沉稳庄重,著者泥金的笔迹硬硬地锲入纸面,宛如耕夫深深的犁痕。不鸣则已,鸣则力透纸背——这是陆贵山勉励治学、勤谨执教的一个侧影。 作为我国著名的文艺理论家,陆贵山的学术研究源于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洋洋洒洒数百余万字的文集汇聚了陆贵山《文艺真实论》、《审美主客体》、《人论与文学》、《宏观文艺学论纲》、《非理性主义文艺思潮》、《文艺理论与文艺思潮》、《文艺理论与文艺批评》等近30年来重要的学术著作,对推进我国当代马列文论建设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审美主客体的辩证统一与倾斜的关系中把握美的本质。”20世纪80年代,陆贵山在《审美主客体》中提出这一富有创造性的命题。他认为,在审美主客体统一的总趋势下,审美主客体呈现不统一的“倾斜”。侧重于再现客体性因素的,产生现实主义、写实主义,倾斜失度,推向极端,可能滑向自然主义、机械反映论和庸俗社会学;侧重于表现主体因素的,产生表现主义、浪漫主义和带有泛表现主义特色的现代主义,推向极端,可能陷入心理主义、意志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此书出版不久,著名美学家蒋孔阳即在《光明日报》撰文,对这一观点给予积极肯定。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这是陆贵山的学术理念,也是他的人生理想。然而,经学治世之路岂能一帆风顺?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20世纪90年代末期,随着社会转型不断深入,社会道德滑坡加剧,各种反马克思主义伦理观的世纪末情绪开始泛滥。有鉴于此,陆贵山的研究由审美主客体研究向文艺主体——人的思考转移,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道德伦理思想成为他研究的重要内容。“历史非道德化和历史道德化倾向都是错误的,文艺的历史内容与道德内容应该是统一的。”此后他将思考倾注于《铁肩担道义——文艺工作者的精神价值取向》。文章刊发后,一度引发关于社会理性和人文关怀的论争。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他诘问大师何在,质疑经典难存,叹息世态凉薄,呼唤良知永续,每一发问便引发一场争鸣。然而,翻开厚厚的文集,人们却诧异地发现,字里行间并无硝烟之意,只有冷静的思考、平和的求索、峻切的提问、反复的拿捏。文字背后的故事,早已缓缓沉积在岁月的深处。“治学之道,首先当有开拓的学科背景、开阔的学理思路、开放的文化视野和开豁的理想和襟怀。”陆贵山说。在这种前提下,他提出,“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从广度和深度的结合上,从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的结合上,从国学文论和西学文论的结合上,从现实主义文论和浪漫主义、表现主义和现代主义文论的结合上,运用宏观辩证综合的思维方式,推进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科建设和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工作者责无旁贷的学术使命。” 2011年10月29日,由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主办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讨暨陆贵山学术生涯50周年并文集出版座谈会在逸夫楼举行。学界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文艺理论这一学科在中国20世纪后半叶的人文精神发展过程的许多领域,都留下深度介入的痕迹。教育部党组成员顾海良感慨:“进入新世纪,文艺学进入新的活跃期,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批判精神有了新的认识,也对其进行了更深入的挖掘。在这方面,陆贵山堪称新时期以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代表人物。”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程天权特送来亲拟的条幅:“教授授教五十年作育青年无数,文集集文百余篇影响后学久远。” 真诚,勤勉,朴素,澹泊,坚韧,顽强……这是学界和朋友对陆贵山的共同评价。回首半个世纪的披荆斩棘、呕心沥血,陆贵山感慨“惟有坚持、坚持,再坚持”。个中滋味,又有谁懂?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陆贵山到底在想些什么、追求什么?有人悟得准,有人猜不透。弟子说,师母却抱怨这个77岁的老头子愈发像个顽童。他常常调皮地将助听器摘下来,甩在一边道:“糟糕,没电了!”随即朗声大笑。笑声背后,是沐风栉雨后的波澜不惊,是苦苦守候时的拈花一笑,更是众声喧嚣中的凝神静听。(李舫)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