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创作谈 >

从无到有:“我”是我的镜子

http://www.newdu.com 2022-11-29 江苏文学(微信公众号) 刘康 参加讨论

    1798年,荷尔德林在给挚友纽佛的信中写道:我给予自己唯一的乐趣在于,偶尔在纸上写下发自一个热情的灵魂的几行字。他的表达过于隐晦,如果不是从一个诗人的角度考虑,我或许会说,思考和写作为我重新塑造了“自我”。
    “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诗歌给我带来了自证的机会,有时我会关上门窗,在卧室的一角寻找那些根植已久的“不确定”——不确定一首诗中能否撇开个人的影子,不确定写作的初衷是否建立在真实的表达,不确定我还会不会回到诗歌以外的地方。
    质疑为我带来了新的思考。当我从生活和工作中抽身而出,似乎会有一道新的大门为“我”敞开,从一个“自我”中分裂出另一个“自我”,这恰恰是一种自愈。它让我将所有的天马行空、不切实际都诉诸文字,让一切因敏感和多疑所产生的思考都注入分行,反过来说,是诗歌让这些想法拥有了成立的可能。它们未必就不是“真实”。
    至于什么时候能将这种“ 真实”日趋完善,我想,在一种静默和孤绝的思考惯性中,会有很多被埋藏在深处的碎片会被你一一挖掘,它们大多都潜藏在你生活的各个角落。随着写作日深,偶尔我也会陷入到一个循环的怪圈,从自我肯定到自我否定,再到极力寻找的一个平衡点,我需要它,一个可以容我站立的支点。
    思考起写作的意义是每个写作个体必然存在的经历,而探寻“意义”的结果无非有两种可能,一是在迷惘中继续深坠,二是在清醒中更加确切。好在我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用开锁的技能替代寻找钥匙的艰辛。必须在芜杂的流派和繁复的技巧中坚守本真,“ 我”才是我自己的镜子,只有“我”,才有可能成为卸下所有伪装后最本真的自己。当诗歌逐渐剥离那些无效的表达,其余留部分必然也有着直抵人心的力量。从“乡愁写作”到“现实叙事”,再到抽象化的“探索性写作”,其实跨度一直都在,但并不巨大。
    写作为我带来过不同维度的裨益。摒除一切因其而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它无疑在生活和精神层面与我血脉相牵,大到工作和家庭,小至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无不潜移默化以文字排列的方式影响着它们的走向。可以说,写作是一个全面浸入的过程,写作自然也有它的反应机制。在一首诗诞生前,无数细小的因子催生它落向纸面,有时是一句话,有时是一滴雨,反向而言,也正是这些及物的存在让诗歌有了站立的可能。虽然我极力追求那些及物之上的共鸣,但往往落于纸面的分行却达不到想要的效果,我想必然也有着一大部分群体和我一样,在进入纵深的过程中为阻力所斥。这不是力量所能驱使,而是在“浸入”的过程中存在着间隙,它必须是平缓和松弛的,起码在写作意图上。
    晚年的荷尔德林曾一度陷入虚妄和精神的错乱中,他给友人的信件也大多都没有得到过准确的回复。就如一只飞鸟,在林间驰行时忘记了回返。我始终认为,这不是一个诗人的方向感或者嗅觉出现了障碍,他仍有回返的余力,当他向左、向右,都遇到壁垒时。同样,有朝一日当我们也进入那片山林,会不会在行进的途中遇到那些,不愿折返而驻留枝头的先辈?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