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理解艺术家躲在象牙塔里,在有限的画幅上,以方寸之地,气象万千地表达自我的做法。但是,我更主张艺术家用自己的艺术回报社会。只有跟群众最关注的事业结合在一起,创作的天地才会更加广阔。我认为我属于后者。” ——袁熙坤 2016年4月22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国际小行星中心发布99893公报,将214883号小行星命名为“袁熙坤星”,这颗小行星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于2007年9月11日发现于盱眙观测站。 小行星是目前各类天体中唯一可以根据发现者意愿进行提名,并经国际组织审核批准才能得到国际公认的天体,由于其命名的严肃性、唯一性和永久不可更改性,所以这是一项世界公认的殊荣。 2014年5月,记者在华盛顿举办的“中国艺术家眼中的美洲:袁熙坤雕塑艺术作品展”上,首次见到了袁熙坤和他的雕塑作品,十二尊美洲国家英雄人物雕像矗立在白宫南草坪的阳光下,熠熠生辉。每一尊都折射出这位中国艺术家“以有限的财力、无形的才情,塑造我敬仰人的丰碑”的创作理念。 中国驻美大使崔天凯出席开幕式时这样评价:袁熙坤先生是中国久负盛名的艺术家,他所取得的成就在国际上广受赞誉,相信他为我们带来的这一当代中国艺术展,必将进一步深化中国与美洲国家间的文化艺术交流。 在漫长的创作道路上,袁熙坤不仅是一位行路者,还是一位守望者,更是一位悟道者。他在“孤独而忙碌”的创作天地之外,领悟出了高于艺术的人生境界。袁熙坤认为,一个人最重要的是找到完成自我的道路,要敬人畏天,常怀感激之情,即便是万物兼备,也要少索取,多奉献。这样,在大自然和国际文化的天地间,才会积极快乐。 在全球化的今天,艺术的地域藩篱已不复存在,不同国家、种族的艺术在世界人民的互赏互鉴中不断碰撞、延伸和发展。作为一位长期致力于中外艺术文化交流的艺术家,袁熙坤深切认识到,用艺术架起沟通中国与世界的桥梁,不仅是艺术家的责任,也是艺术家对高尚艺术追求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014年正值北京和华盛顿缔结姐妹城市30周年,为此,袁熙坤倡导并发起了“2014中美创新艺术设计展”,首展于7月在华盛顿举行,后又转展北京。 在首展现场,袁熙坤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北京和华盛顿缔结友好城市已长达30年之久,30周年纪念需要具体的形式呈现,而艺术是人文交流的重要纽带之一。文化交流最核心的是双向交流,就是孔夫子讲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我们希望美国民众了解中国的孔子,那么中国民众也应该知道马克·吐温、海明威。” 出席首展的美国国家艺术基金会设计项目主任杰森·舒普巴赫告诉记者,这是他首次看到如此大规模的中美工业、时装设计作品展示,这次设计展为中美设计师提供了交流创意、展示作品的机会。 近些年,袁熙坤不辞辛劳地奔走于中美两国,为中外艺术文化交流做了很多实事。2005年,他担任了“2008奥运景观雕塑方案征集大赛”组委会主任。2010年12月16日,在与美国国家雕塑家协会副主席阿卡木和执行主席普勒举行会晤时,袁熙坤谈及此项大赛,并说参赛作品中有多件来自美国,在北京奥运结束两年之后,部分大赛作品也已经在北京落地,其中也包括多件来自美国的作品。 而最使袁熙坤感动的是参赛者的奥林匹克奉献精神,入选的290件参展雕塑的作者承诺将作品著作权永久、唯一、完全地转让给组委会,他们为中国乃至世界留下了一批珍贵的奥运文化遗产。 袁熙坤曾应北京大学国学社邀请,举办“中国艺术与外交”讲座,以其亲身经历和前沿的艺术理念,与北大莘莘学子进行了一场精彩的对话。 在演讲中,袁熙坤首先诠释了“中国艺术”的概念:以革新精神继承传统艺术使之时尚化,大胆吸取国际优秀艺术使之中国化。这“两化”产生的中国艺术,即“中国现代艺术”,针对国际交流而言,则简称“中国艺术”。 袁熙坤还以自己的水墨肖像画和“(袁氏)东方油画”来说明“中国艺术”的特征,并辅以大量的生动事例,讲述了他作为“肖像艺术使者”“奥运艺术使者”“环保艺术使者”如何弘扬中华文化,让中国艺术走向世界的“艺术外交”。 在袁熙坤“艺术外交”的众多故事中,最让记者记忆深刻的是,他多年来一直积极致力于促进中国与美洲国家的文化交流。 袁熙坤的拉美情缘最早可追溯至1999年。当时,古巴国务委员会主席卡斯特罗邀请他前往古巴,在哈瓦那革命宫为其画像。加勒比海浓郁而神秘的印第安文化深深吸引了一位中国艺术家的心魂。此后多年,他先后为古巴、委内瑞拉、阿根廷、玻利维亚、巴西、哥伦比亚等多个国家的民族英雄、领导人以及艺术家创作雕塑,并安放于中国及美洲各地。 为此,袁熙坤荣获了哥伦比亚“国家骑士勋章”等十余枚由美洲国家总统颁发的荣誉勋章及荣誉奖牌。他创建的北京金台艺术博物馆自1995年开馆至今,已举办了百余次美洲国家文化交流活动,被美洲各国驻华使节亲切地称为“在北京的家”。 在访问洪都拉斯国家博物馆时,馆长伊娃向袁熙坤介绍,每个周六,贫困家庭的孩子们可以到国家博物馆免费学习绘画等艺术,接受文化艺术的熏陶。虽然洪都拉斯存在很多问题,但是他们希望通过文化艺术教育来提升国民的幸福指数。 在现场,袁熙坤遇到了一群公立学校的学生,他们刚结束参观,走出展厅,显得兴致勃勃。看到这些青年人脸上充满希望,袁熙坤对伊娃馆长说:“你们做得很好。北京金台艺术馆也在做这样的事情。我们希望通过美育来拯救自然环境,净化社会。” 作为第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近年来,袁熙坤持续关注环保问题,多次提出相关提案。 2009年3月至今,为了更直观、全天候地向世人倡导环保理念,袁熙坤将大部分的创作稿费(近千万元)用于环保公益宣传。他先后在北京、上海、广州等60多个城市1000多个公交车站点投放《极地之急:北极熊》《森林守护神:虎》《女娲补天》《一桶水洗一辆车》等环保公益广告,表达了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期盼。 2012年9月,曼哈顿举行“纽约市气候周”,袁熙坤创作的环保主题雕塑《女娲补天》亮相现场,引人注目。 气候组织美国区负责人艾米女士对于袁熙坤巧妙构思关注环保的举动深表赞叹,并希望此举能够更好地鼓励全球具有影响力的工商企业和政府部门进行紧密合作,促进全球低碳经济的发展。 同年,名为“女娲补天——用艺术承载希望”的女画家画展在北京开幕,袁熙坤为画展写序,高度赞扬女画家们讴歌自然,表现天人合一的和谐美,以及尽显母性的社会责任和自然属性。他认为,女画家们选择了以爱关爱自然,以艺术投身公益之路,值得人们敬佩。 2001年袁熙坤回到故里贵州普定,当看到家乡美丽的夜郎湖水遭受污染时忧心忡忡:“我们不能只顾眼前利益、局部利益而置生态于不顾,水资源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破坏生态祸及子孙啊!呼唤绿色,呼唤环保,保护我们赖以存活的生命之水,一直是我的心愿。” 在国外访问交流过程中,环保话题也成为联结袁熙坤与外国友人的纽带。在2014年8月访问危地马拉期间,他畅谈环保话题,以此拉近了一位中国艺术家与危地马拉前总统阿尔瓦罗·科洛姆心与心交流的距离。 对话中,袁熙坤谈及亚里士多德“一切艺术和宗教都只是自然的附属物”的理念。双方围绕自然环境保护、玛雅文化、中危两国民间艺术传播等话题交流了看法。科洛姆也是一位环保人士,卸任总统后,花了一年时间把一个垃圾场打造成了一座70亩的绿色庄园。 袁熙坤曾写过一篇题为《关爱自然 从我做起》的文章,其中有一段故事耐人寻味—— “在二三十年前‘文革’时期,为了躲避人与人的无聊争斗,我离开了喧嚣的城市,在西南边陲的密林中,过了五年鲁滨逊似的生活。一天黄昏,我从山上的哨所归来,在暮色苍茫中的密林里,距我约十余米处的草丛一动,我看到了一个熟悉的形象,一只斑斓大虎!说实话,我被惊呆了,只能与它对视着……老虎和我对视了一会儿,它便不屑一顾地转身走了,这时我才发现原来那是只饱虎,肚子是圆鼓鼓的。从此我对‘山君’非常钦佩,因为我感悟到,它虽是兽中之王,但它依然严格遵循着自然的法则。” 20世纪90年代,袁熙坤创作了油画《山君造像》,并把这幅画的限量印刷品,送给许多国际政要名人,祈盼这些人类的佼佼者也能像“山君”一样遵循自然的法则。 以艺术倡导环保,以艺术承载希望,以艺术展开外交,袁熙坤做到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