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温度与尺度:评古风长篇小说《艺考》

http://www.newdu.com 2022-11-24 作家出版社 石钟山 参加讨论

    关键词:《艺考》
    古风是搞评论的,我一向对评论家的创作持有某种审慎的态度。我怀疑习惯于理性思维和哲学思考的评论家,是否能顺利而又不失趣味地写出叙事性的文学作品来。作家出版社的朋友给我这部《艺考》的时候,叮嘱我一定要看看,说是一部“很有特点”的书,我想这大概是在吊胃口吧。
    其次,我对“艺考”的题材并无太大兴趣。虽然我勉强算个曾经历过“艺考”的人,可我们那时都是在部队写出了些东西,有了相当的积累,是干部“调学”性质,跟《艺考》里所写的高中生考艺术学校完全不是一回事。因此这部小说起初并没有引起我的注意。
    直到有一天,写作之余随手翻看这部放在书桌上的《艺考》,无意间被李禾根这个主要角色吸引了,才静下心来阅读。这一读,还真读进去了,不仅读进去了,而且还被其中的故事和叙事手法所吸引。阅读时有两个词语闯入我的脑子:温度和尺度。
    这部小说的主人公,看似是个冷静而理智的人物,其实内心充满了热乎劲儿,有激情。在人物的表面冷和内在热之间,作者很恰当地把握住了火候,他知道如何写这个人物身上那些“铁板一块”的原则,写他做人的底线,固执地坚持所谓“公平公正”的姿态,却又不失时机地描绘他在执拗之外的那些情感,如写李禾根与校长刁子规之间若即若离的暧昧关系,写他与唐达明、胡文华、陶仲生、刘淑媛等人的同事关系,写他与妻子张秀芹、岳母、老家人的关系等。
    冰凉的外表下却是一颗滚烫的心,原则之外散发出人性的光泽。一冷一热,一温一凉,这才是天性、本能,是自然人的真性情。对,《艺考》中所写的李禾根正是性情之人,是个充满了理想与执念的人物。如果去掉人物的职业表层,剩下的就是个可交之人、可信之人、可亲近之人。这样的人物在今天的文学图景里也是难得的。
    因为这个人物,让我对这部作品产生了兴趣。的确,起初随便翻阅时,觉得作品中的人物过多、情节繁杂,甚至觉得有些乱。一个人物登场,还没有给人留下什么印象,另一个人物却又出现了,一个故事没有讲完,另一个又隐隐地铺展开。但当静心踏实地阅读时,却突然发现作品的妙处,作家是用缠毛线球的方式,一条条地在主要人物身上缠绕故事和人物。围绕着李禾根,牵扯出校级人物刁子规、曹耀辉、冯坤,再延伸出机关干部裴晓华、刘民潮、黄干事、朱晓天,随后是考生、考生家长、记者、媒体,再回到李禾根的私人关系:同学唐达明、刘译,妻子张秀芹、岳母、老家的人,等等。李禾根是核心,缠绕在李禾根身上的诸多线头,一条条密实地包裹其间,一点点加力,一层层加厚,像滚雪球,由一个点慢慢扩大、充实、膨胀,最终形成了一个坚实的故事体积。李禾根是万变不离其宗的核心,其他人物都是因他而生、因他而长,去留都是由李禾根这个人物故事的需要而定,虽然人物很多,线头很多,却都围绕着这一个轴心而转。
    正因为李禾根的存在,那些由主要人物生成的社会关系、同事关系、家庭关系,才得以杂糅相处。人物间走得近了,就会摩擦产生热量,故事便油然出现;离得远了,会让我们看到那种因必要的疏离而产生的美,那种模糊而朦胧的诗意。由此,我对李禾根这个外表看起来铁板一块、内心却热乎乎的人物有了感觉。
    剩下的问题是,我要看看作者是如何在这个轰轰烈烈的艺考故事下,把握叙事和人物的尺度了。于是你会不由自主地打开作品,被有趣的故事吸引到艺考世界中去。小说叙事集中在不到两周的时间里,却浓缩凝练出一个庞大而丰富的高校艺考世界。这里有大权在握的校长、书记、副校长,有机关办事机构的头头脑脑们,有博学多才的大学教授们,有考生、有家长,有各路神通广大的神人,有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媒体各色人等。有各种你可以想象出来的可能事件,也有你无法想象的那些内幕与真相。
    艺考是个热热闹闹、重复上演、经久不衰的社会事件,也是引发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事件,动一动就会引起蝴蝶效应,一不小心就成为一个人一生的痛。参与艺考的不只是那些渴望一举成名的考生们,也有怀着各种各样的想法“死盯”着艺考的各种人物。小说用丰富多彩的故事展现复杂多样的人性,呈现这一类人的生存困境。特别是在聚光灯下的李禾根、刁子规,还有那些高雅而神秘的考官们,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被随时放大、曲解、发酵,成为热点和痛点。这样的故事,不是内行是很难写出的。
    读到这里,我才想起来去了解现实中的作者古风。如果这个作者不是身在局中,如何窥得这般内幕?仅凭借想象,又怎能制造出如此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触碰这颗雷?于是向作家出版社的朋友请教,这才知道作者古风的确是个行家,是多年身陷艺考“深坑”的当局者。我恍然大悟,这才明白他用心之苦、用意之深:作者是想用“局内人”的娓娓真言,唤醒那些盲目之人。
    于是,我们看到了故事之外的“技术性”描述。比如,作者有意把艺考的程序“透露”给读者,把考官们的评判标准明确告诉那些仍在一头雾水中努力备考的学生们,让他们朝着正确方向去用心。我们甚至还能在作品中看到作者煞费苦心引用的“范文”,告诉读者什么是好的作品,什么是能够打动考官的文字。作者用一位久经招生工作的内行者的经验来告知考生,努力虽然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正确的方法其实可能更重要。小说所讲述的故事本身,还暗示了某些落选考生或许并不是因为其能力和水平不足,而是有许多外在的、偶然的、不可预测的因素,在艺考中起着相当的作用。
    这样分析,我们就能清晰地看到作者古风的叙事意图,他在用丰富而繁杂的故事和人物关系,讲一种简单的观念,即艺考考的是什么。这是一本在生动故事之外的“考生真经”。
    从叙事技术的角度看,作者对叙事尺度的把握相当有分寸,得体恰当。在人物塑造上,叙事的冷与热、温与火处理得恰如其分。李禾根在冷冰冰的底线前存在着温情,甚至于有激情。他做事讲原则,却也并非“一根筋”;他有理想,却也并非空想;他追求公正规则,却也懂得柔性与温情。这让李禾根周边的人们感受到了热量在挥发的暖意。李禾根在刁子规都松动的时候,依然坚持着底线与红线,你会觉得这个人物似乎不可理喻,但当涉及到人性、人情的时候,他又暖和起来。他并不像他自我评价的那样,是个“无趣之人”,而是个有情有义的人,充满了柔情与热血,是条汉子。
    在故事推进上,作者冷静而又自然地讲述,有缓有急,有慢有快。既有华丽的场面描写,也有细腻的心理推测,既有结构坚实的骨架,也有丰满有力的血肉。作品一气呵成,衔接有序,语言流畅结实。
    阅读《艺考》让我改变了对批评家写小说、理论家搞创作的某种固执偏见,原来他们也可以写得如此严谨周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