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蔡瑛:夜行者(附短评)

http://www.newdu.com 2022-11-23 《天涯》 newdu 参加讨论

    第二人称叙事像把直奔读者心窝而去的刀子,凛然的寒光高效而迷人,但也容易把持刀的人逼向狭窄,视角转换不便,话语自带抒情味,稍不小心就会给人矫情之感,因此很少有作家使用这个人称。
    蔡瑛使用第二人称写散文,印象里似乎也是第一次。读第一句时就替她紧张,像看她过地雷阵,每读完一章替她松一口气,同时希望这一章是最后一章,读到最后一章,感觉她还是靠向内用力的力量压住了第二人称潜藏的种种危险。这说明近几年她在语言上的历练是有成效的,具备了烹食河豚的自信和能力。
    《夜行者》也体现了蔡瑛不断拓展散文疆域的努力。性别角色的错位这类题材在当代城市文学里并不鲜见,《夜行者》的特别之处在于,作者通过对少年经历的重新审视,洞悉了农村里此类女性的命运。与城市同类的不同在于,因为缺少清晰的自我认知和相对包容的外部环境,她们眼里的夜色或许更浓酽,孤独或许更无声。
    与同类作品相比,《夜行者》的细节呈现不算狠,因而也不会带给读者相关的不适感。虽然人物的命运一直没有柳暗花明的迹象,但第二人称自然地导入了作者的深切情感,作品的总体色调还是洋溢着人性的温度的。
    至于作者在文章结尾表达的唤醒和救助的无力感,我倒觉得不必,有时,呈现即照耀,写出即救赎。
    ——范晓波(作家、《星火》主编)
    初读此文在去年初冬,那时我刚读到另一位女作家相似题材的散文,便将两篇散文比对,与蔡瑛诚恳地谈了自己的阅读感受。此文以《夜行者》之名刊发在《天涯》杂志今年6期,为当期散文栏目的“头题”,再读之,感受到两者间“脱胎换骨”之变。蔡瑛说此文改了数稿,三个月间磨了又磨。于这“变”中,我感受到蔡瑛的灵气,和她为文为人的真与诚。蔡瑛的文字经过多年锤炼,凝练、准确、足以戳破生活的表象而抵近“真相”,抵达生命的痛点与本质。《夜行者》写作者生命中有过交集的一位女性,人群中独特的“那一个”, 触及到这一人物最微妙、隐秘(可能是这个人物自己都没意识到)的地方,写出她的疼痛、犹疑、伤感、悲戚、脆弱与强大,诸多场景、细节写得饱满、坚实,到后面慢慢揭开“谜底”,作者用想象之笔来揭示对方生命密码的隐秘痛点,写出了人物内心与精神状态的微妙、复杂。经由这一个体,又映现出这一类女性所面临的人生尴尬与悲剧命运。整篇营构出情感暗涌而低回、忧痛的氛围,写出了两位女性共同的命运感,而后又走向歧途的无力感。这样的文本,灌注了不可小视的勇气,因而具有动人的力量。
    ——王芸(作家)
    某次饭局上,听蔡瑛讲到这个故事时,我有点错愕,难以置信。蔡瑛说很想写她,算是一次尝试。我当时觉得,可能就说说吧,因为尝试的潜台词是易失败。也因为这个人物与蔡瑛以往创作链上的叙事对象完全不同,她不是虚构的,是生活缝隙中真实存在的一个个别,并且是极端少数的个别。再加上对她所知寥寥,不易建立叙事架构。之后遂淡忘了此事。没想到,数月后便读到一篇近万字的文稿,让我颇为惊讶。
    无疑,《夜行者》是一篇包含着诸多锐角和撕裂点的散文,从标题开始,就仿佛认领了某种任务。
    同性恋这个特定题材,通常的指向似乎是疮孔与溃烂,但蔡瑛并没有集中情绪对此进行渲染,而是把视野收缩在三四个人物身上,用温和,细密,绵里藏针的笔触在对久远往事的剥茧抽丝中冷静,笃定地推进自己的叙述,因此,作品表层悲凉,灰暗的色调并不严重。然而细读时,在大量充满质感的情绪颗粒的低缓撞击和振荡下,在盲盒开启,痂壳次第迸裂时,感伤会像宿醉后的酒劲一般持续浓而烈地涌出来。
    在传统道德观念根深蒂固的农村,她是与现实割裂的异端存在。
    一个十有八九没有读过《安妮▪李斯特日记》和《自深深处》的农村女孩,一个百分之百没有接受过心理疏导的离异村妇,不知道同性恋有深厚的生物医学基础,是无法通过后天被矫正的。
    家暴,婚姻破碎,亲情丧失,她无法克服和改变自己,同时又无法完成自己的选择。在命运的反复鞭笞下,她不求接纳,无意索取,像一个孤砺的暗谷,隐忍,炽热,极为有限地敞开着。
    她和弟媳独处的那一段,明显出自蔡瑛的想象。除此之外,蔡瑛基本让自己呆在一个客观者的位置上。得知真相后,也没有产生疑虑和防范心理,没有显露审视或回避的姿态,并决定驱车去看望她,但她已经不知所踪。
    这次看望,是善良对善良的应答,在情理之中,意料之中。或许,这也是蔡瑛让笔锋停止挖掘的原因。人世间有很多东西,不会因为隐秘,沉没,被忽略,就变的不存在。
    正如,对生命的敏感与关注,敬重与同情,在《夜行者》中,一直是明确的存在。
    ——石立新(诗人)
    《夜行者》中,蔡瑛像个艰难且大胆的巫女,意欲从一团蒙蔽已久的混沌与一堆碎裂细节中,唤出或说还原出“你”真实的身份、真实的质地。这个少女时代的姐姐,这个“不太像女人”的女人,于一重女性身份之下尚有另一重更为真实却从未获准显现的身份。蔡瑛将之命名为“夜行者”。夜深露重,夜行者身影模糊,而蔡瑛以十四岁时与“你”的劈面相遇为切口,以对人性、性别的强烈探秘,以时间中深厚积淀的情感,试图完成这一似乎不可能完成的工作。医学中有“清创手术”一说。文字亦是写作者常用来“清创”的工具。《夜行者》里,蔡瑛为自己少年时代的阴影清创,更试图探寻“你”那肉眼看不见却人生每一个阶段皆存在着,实际覆盖了一生的伤口。
    文中令我唏嘘的是“我”与“你”的一再错位。少年时,自身并没得到家庭和周围多少爱的“你”,却对“我”付出无言的爱,而“我”懵懂不觉;若干年后,“我”已觉知世间种种苦楚,觉知性别的纠缠在“你”命中制造的大悲苦,“我”欲寻“你”,而“你”已向黑暗坠入更深。“我”谨有以文字,以情感的唤醒,以对“你”一生“夜行”的深深理解,回报“你”曾经的爱。把“你”说不出的秘密,替“你”说出。我与“你”的情感,因为错位,都是滞阻的,单向的。却又在暗中递进,浓烈。这错位之中产生的情感,与性别有关,却又远超性别。是人性中最微妙又最广大的。《夜行者》文本的丰富,令读者如我动容之处,恰来自于这种错位中。
    ——王晓莉(作家)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