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京沉浮》 陈歆耕著 作家出版社 2022年4月出版 小时候看电影,总喜欢问大人“这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得到回答以后,便以好坏的标准去看待电影里的人物,孩子眼中的世界总是非黑即白的,如同看待白天与黑夜一样分明。直到有一天物理老师给了我一个棱镜,我才发现原来透过棱镜看光,有赤橙黄绿青蓝紫被折射出来。长大后,开始做学问,尤其是在研究历史的时候,也是像小时候一样,总想要一个似乎绝对的结论才肯罢休。直到读了陈歆耕的《蔡京沉浮》后,这个念头开始被改变,就像当年的物理老师用棱镜告诉我“黑白都不是简单的黑与白”,陈歆耕也是拿来了一个棱镜,只不过这个棱镜是透视历史的棱镜,他用这个历史的棱镜透视了蔡京的一生,告诉我,“他看到的蔡京不是绝对的黑,也不是绝对的白,在黑与白之间甚至还有红色”。 陈歆耕的《蔡京沉浮》,有点像研究北宋末年历史的学术著作,他在书中所引用的资料,均有据可考,对于历史的疑问,均注明且不多言,在这本书中,他让我们看到了“蔡京聪明透顶,但又奸猾狡诈又小人嘴脸”,既有能臣之为,更多的则是奸佞小人,手段恶劣,残酷无情。 蔡京的多少是非过往都湮灭在历史长河之中,以往的史书站在不同的立场,也总会标榜不同的对错。而《蔡京沉浮》则是用了一个神奇的历史棱镜,为我们透视出蔡京的复杂人生和真实面目,更能让后人以史为鉴,判明善恶,警示着我们不要像蔡京忘记初心,丧失理想。 《蔡京沉浮》不以扁平化的人物脸谱来评论蔡京,而是从多角度、多层次去梳理、研究史料,勾勒出蔡京的丰满轮廓,看到亦奸亦雄之外还有一些可取之举。他曾是王安石变法的支持者,执行力强,雷厉风行;他主导的“崇宁兴学”是中国教育史上里程碑式的创举;他创设居养院、安济坊、漏泽园,对鳏寡贫病老弱者进行社会救助;他具备超强的理财能力;他在书法上的造诣很高,在中国古代书法家名单上有一席之地。同时陈歆耕通过历史的棱镜,还看到他的一些无奈之举,比如夹在王安石和司马光之间的尴尬以及在党争中被贬的境地,都使得他这个“黑红白”的人物,显得更加丰满。可惜其心术不正,对北宋晚期极度恶化的政治生态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蔡京几经沉浮,任宰相时间长达十八年又六个月,如此强悍的官场生存能力,除了其可作为范本进行专门研究的所谓“官场人格”之外,最重要的还是能干。四度罢相,徽宗也试了许多人,诸如赵挺之、何执中、张商英,皆不及蔡京能干且有趣,宽仁良善但能力不足者可怕,有才华但缺失仁者之心也同样可怕。 陈歆耕用历史的棱镜不仅仅透视了蔡京的一生,而且以蔡京这个人的个案,透视了北宋大量的官场生活、风俗文化、诗词歌赋,以及耳熟能详的各种传奇人物。由此勾勒出许多人的沉浮,透视出北宋官场的权力斗争,以及在权力的斗争下对文官的人格塑造。 在《蔡京沉浮》对于蔡京故事的叙述中,我们也窥探到了北宋的一些史实,比如苏轼、苏辙两兄弟的密切关系,蔡京、蔡卞两兄弟的政见不一,并不是所有的兄弟都可以情真意笃,显得真实而又多彩。再比如苏轼、苏辙两兄弟对章惇的“中伤”,也从另外一个侧面让我们理解了为何章惇为相之后,对“二苏”一贬再贬的缘由。 蔡京的沉浮史,其实也是一部北宋变法的兴衰史,呈现了北宋晚期的政治生态。在这本书中,蔡京好似一根藤,牵出了北宋晚期的诸多人物,似乎有奸有忠、有好有坏,事实上都是为了自己的权力而斗争,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曲意逢迎,正如书中所说,“士人精神极度张扬的大纛与滴答着污水的抹布,不协和地缠绕在这个王朝的殿柱上……”历史棱镜无情地折射出北宋官场的一幕又一幕真相,我们不难发现,北宋王朝的衰落已经无法避免。 正如陈歆耕说,“蔡京这个人太耐人咀嚼了,而至今却未有描述此人形象翔实的非虚构文本,未免让人慨然长叹”。在历史的长廊中很多声名显赫的人物,其善恶都无法像楚河汉界那般泾渭分明。所以我们要用历史的棱镜进行透视,从而拨开历史的迷雾,从具体而微的史料中寻求真相,寻找历史人物的行事痕迹,将这些人物遗失在历史长河里的倒影一一透视出来,拼凑成一个真实而饱满、完整而多彩的人物形象,这或许才是陈歆耕写这本书的独到之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