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人物印象 >

“硬派小生”吴凤花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中国文化报 龚和德 参加讨论


    
    吴凤花近影
    在刚刚闭幕的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上,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吴凤花获得殊荣,因其在新版《狸猫换太子》中的精彩表演荣获第十五届文华表演奖。她还是越剧界令人瞩目的“二度梅”获得者。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越剧小生吴凤花在表演艺术上的追求和成就。
    2011年,吴凤花夺得“二度梅”的剧目是新版《狸猫换太子》。越剧由浙江的乡土小戏演变为上海的都市戏曲的漫长过程中,受过海派京剧很深的影响。旧版越剧《狸猫换太子》就是从海派京剧移植过来的。那时(20世纪20年代)的越剧叫“绍兴文戏”,全由男子演出。后来女班兴起,这出戏也成了女子越剧的传统剧目,主要由基层剧团演出。它也是吴凤花的拿手好戏。2011年为了“争梅”,请李莉编剧、杨小青导演,名家联手重新打造,故以“新版”名之。
    那么,新版《狸猫换太子》“新”在哪儿呢?我以为,它更突出了陈琳在整个事件中的中心地位;陈琳这个形象显得更加机智、勇敢,他身上的道义力量和牺牲精神,似乎更富于文化传承的厚重感。至于演出样式上,更是面貌一新。
    由于我对上海京剧院的《狸猫换太子》比较熟悉,所以在看越剧时,会不时闪出京剧的影子。上海京剧院演的是新版连台本戏(有过三本版和两本版),塑造了陈琳、寇珠、秦凤、赵德芳、包拯等一系列形象。10多年深宫奇冤的得以平反,是朝野上下许多正义人物“合力”的结果。其情节曲折迂回,波澜壮阔,有的场面(如“火烧冷宫”等)撼人心魄。而新版越剧借助于这个故事已在民间广泛普及,就化繁为简,以单本戏的有限篇幅,既要能给吴凤花提供展示才艺的充分时间、空间,又要在新的舞台演绎中达到上面说的四个“更”,实在也是难能可贵的一种再创造。
    越剧中的陈琳形象,有两个地方给我印象很深。
    一个是围绕装盒的斗智斗勇。越剧把装盒称为食盒或膳盒。《抱装盒》是元杂剧以来一直在戏场上流传的关目名称,以保留为好。传统的演法,陈琳是在金水桥畔,从寇珠手里第一次见到来自西宫的装盒。越剧增加了一个细节:陈琳到东宫探听李妃生产的消息时,就看见西宫太监郭槐提着装盒到东宫来,从而引起警惕。他以讨食充饥为借口,发现了郭槐与刘妃对盒中之物有不同说法,于是更生疑窦。这个设计很有戏剧性。陈琳是个智者。戏从一开始已交代,陈琳对两宫妃子的人品早有认识,对老王“先生太子者为皇后”的谕旨将激化夺后之争也早有估计,所以他怀疑郭槐的装盒是合乎逻辑的。而这种怀疑又反过来刺激郭槐对他的仇视,当陈琳提着装盒出宫时,非要搜查到底不可。陈琳巧为周旋仍难躲避郭槐逼迫,危急情况下竟反戈一击:“昨日你在膳盒里面一定装着见不得人的东西。李娘娘产下的怪胎妖孽就是你搞的鬼!”这真使郭槐与刘妃心惊胆战。此时,寇珠冲上来禀报。这不是巧合。可以理解为寇珠已在殿角看到了惊险一幕,选择时机,帮助陈琳摆脱困境,顺利转移太子。从剧情框架来说,与京剧没有多大区别,但人物的心理内容有所丰富,对手之间的较量更加尖锐、激烈了。
    另一个是引太子冷宫见母。新版京剧由寇珠引见。新版越剧按传统演法仍由陈琳引见。具体描写很有新意,相当感人。陈琳为了重新燃起李娘娘的生命欲望,必须透露一点实情,但又不能明说,于是向她讲了赵氏孤儿的故事,并有意把故事中的孤儿赵武叫成太子的名字赵祯,把救孤儿的药箱说成转移太子的膳盒,站在一旁听故事的赵祯两次纠正陈琳的“口误”。陈琳最后唱道:“莫忘了庄姬产下是男婴,程婴送他出宫门。隐瞒真相十余年,方能够避艰险、保性命、登王位、报仇恨,母子相认在今生哪!”唱到结尾处,吴凤花用了一个长的拖腔,唱得声情激越,并执着太子的手,向李娘娘频频点首示意。临别时李娘娘向陈琳“深施一礼谢程婴”!这再清楚不过的表明,李娘娘已经完全明白了眼前的太子就是自己的亲生儿子。这个处理不仅合乎特定情境,很有趣味,更把陈琳同春秋时的程婴联系起来,是对陈琳正义行为的最好的褒扬!也可使观众想象到,陈琳的正直、善良是有文化根基的;传说中的古代义士程婴,就是陈琳的精神榜样啊!
    吴凤花第一次摘“梅”是1996年。在当时,她是越剧界第三个梅花奖获得者,此前只有茅威涛、周云娟。2006年,我在民族文化宫剧场看了她的《拷寇》(这折戏要比新版精彩),就把她记住了。如果只给我三张票,让我选三位当今越剧女小生,我会毫不犹豫地选出:茅威涛、钱惠丽、吴凤花。这是我的一种综合考虑。
    吴凤花的优势是文武全才,称得上越剧界极为少见的文武小生。她的武小生戏,我看过《陆文龙》。可以说新版《狸猫换太子》和《陆文龙》,是她文戏、武戏两个代表作。她是范瑞娟的弟子,唱腔上保持着范派的文雅、纯朴和真挚,但由于她的音色较亮、音域较宽,还是唱出了她自己的特色。我向她请教,她说:“在润腔上吸收了徐(玉兰)派”。她的腔不尚华丽却也婉转有致,旋律变化的幅度较大,仍能唱得清晰而有渗透力。她演文戏,身上的好看,得力于她的武功。但她演的文角色(如陈琳)看不到一点武气。对于文、武角色的不同气质、风度,都能把握得相当稳、准。她不以风流倜傥取胜,却有一股清刚之气,能够扮演一些超出书生、才子范围的新鲜角色。她是可以继续给越剧小生开辟戏路的实力派。现在称她“吴派”,恐怕还早。我要称她为越剧的“硬派小生”。清刚俊逸是她的基本艺术风采。她的为人也很“硬”。她受过很重的伤,对化装油彩有过敏症,都阻挡不了她对越剧艺术的那份忠诚、挚爱,可谓性命以之。她具有“草根”艺人的顽强与坚韧。这次荣获文华表演奖,必将鼓舞她继续攀登。如果在剧目建设上保持较多的成活率,其代表作能更多地在基层流传,吴凤花真可以自成一派!
    (作者为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