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通识》和我的“红楼”阅读史

http://www.newdu.com 2022-09-02 中华书局 光明网-文艺评论频 参加讨论


    第一次接触《红楼梦》,大概是我在小学四、五年级。邻居姐姐找来作家茅盾的节本《红楼梦》。我们跳跃着翻看了关于宝黛恋爱的所有章节,意犹未尽。有一种神秘的冲动,和幽微的喜悦。

过了不知多久,有个交好的女同学不知从哪里摸来完整版《红楼梦》,就像盗取了军中密信一般。书页泛黄,看上去破破烂烂的,有些卷角,有些残缺。但因为破烂不堪,在我们眼里,就愈显得神秘不可言说。

我印象深刻的是宝玉和袭人“初试云雨情”一节。这让当年的我们大为疑惑。但彼此又不敢开口细问。究竟什么是“云雨情”?宝玉不是喜欢黛玉吗?我们隐约有些不好的念头,但又拒绝相信宝玉会如此“下流”。

后来念初一,参加演讲比赛,得了笔小小的奖金。老爸觉得很有面子。问我要什么奖励,我要了一套《红楼梦》。这是正式拥有《红楼梦》的开始。

还记得上体育课时,同学在一旁打打闹闹。我靠着栏杆,默诵《葬花吟》,“花谢花飞飞满天”,颇有些青春无聊状。实则心内洋洋自得:我和你们是有多不同呀!

多年后,读到另一版本的《葬花吟》开头,“花飞花谢花满天”,暗自体会这一连重复的三个“花”字,仿佛一场盛大的青春谢幕。是退场,亦是惜别。不由得有些感怀。自然,那是后话了。

某种意义上,那些年读过的《红楼梦》,成为我们少女时代心灵和精神的容器。它的诗性与自我表达,也装下了我们的心中所想、所期待与所盼望。

但似乎也仅止于此。

随着岁月流转,《红楼梦》渐渐淡出了我们的生活。它变得遥远、陈旧而无所谓。甚至“红学家”,也让人觉得是一个稍有讽刺性的称呼。

直到多年后,读到詹丹教授的红学论著。先有《重读红楼梦》,继而是这本《<红楼梦>通识》。

它让我思考:当我们谈论《红楼梦》时,我们在谈论什么?对青少年而言,《红楼梦》的价值何在?

很多人知道,“红学”是研究《红楼梦》的学问,但未必同意研究这门学问要有探索、追问、辨析心灵世界的能力。这大概也是说到“红学家”,固然有人钦敬,亦有人戏谑的缘故。

然而,正如詹教授书中所言,“表现人物心灵深处的冲突,并让这种心灵的内在冲突,弥漫在日常生活吃饭聊天的各个方面”,恰恰是“《红楼梦》情节最为独特的地方”。

黛玉葬花和宝钗扑蝶的并列对比、宝玉挨打的三级递进、王熙凤冷嘲的语境性,乃至元春省亲过程中的“文白对峙”……詹教授对于文本的分析尤其饱满。

比如,他分析《红楼梦》中遥相对比的场面,这是我们在阅读过程中容易忽略的。他把宝玉进入袭人和晴雯家的两个场面进行了对照分析:

贾宝玉偷偷溜出贾府,既去过袭人家,也去过晴雯家。去袭人家,完全是被客人招待的,而且袭人也正被宝玉宠爱着,她本人通过对宝玉贴心伺候,在家人面前显摆出她和宝玉特别亲密的关系。而宝玉去晴雯家,晴雯已经彻底落魄,宝玉在她那里义务充当伺候的下人,为病床上的晴雯端茶送水。在这过程中,晴雯和宝玉互换了贴身的衣服,以表达对对方的情意,不像袭人,完全是把两人的亲密关系显摆给别人看的。

这组对照的角度、方法和语言,其中所包含的特殊的生活细节,那些看起来毫不起眼的俗事,是我们在阅读过程中不耐烦琢磨、常常一掠而过的内容。詹教授的文本分析,却敏锐地捕捉住这些“肉感、琐细、坚韧的细节”,让我们对性格的逻辑、对生活的情理,有所感、有所思。并因此进一步认识到,作者不是随意设计情节的。这两个场面的精微对照,恰恰显现出《红楼梦》对于人心的勘探,是多么生动而丰盈。

其次,对优秀的小说而言,人物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也应有情理上的依据。这样小说的叙事才会有说服力。比方说,大观园内,曹雪芹为什么安排林黛玉住潇湘馆?在林黛玉眼中,潇湘馆又是一个怎样的所在?

在这本《<红楼梦>通识》中,詹教授引导我们去仔细打量,林黛玉视野中的潇湘馆,在小说中是如何呈现的:

宝玉挨打后,林黛玉站在潇湘馆门口,看远处怡红院,有贾母等一批一批的人进去探望,她既为宝玉伤心,也感叹自己的孤苦伶仃,在这样的伤感中,返回自己的院落。
    我们看到,当林黛玉要以一个居住地的主人身份来真切感受潇湘馆、感受这潇湘馆的竹子时,却不是直接写竹子,而仅仅是写竹子投下的影子,从头上投到地面的竹影,从窗外投向室内的竹影。当这样的竹影把林黛玉笼罩起来时,我们突然发现,那只鹦哥,在唱着林黛玉的歌词时,也成了林黛玉的影子。林黛玉也就是在这生活的直观中,感受到了她与周围景物的彻底融洽。一种精神在空间里的真正寄托,并因此反衬出亲人群体所构成的一种空间的失落感,……

他的分析不仅仅停留于知识、材料或写作技艺的解析,而是会体察作者的用心、细节的情理、心灵的激荡,并由此引导我们认识一种生命的存在。

这本面向大众的书并不浮泛而浅薄。相反,它的深邃和开阔,让我们看到一个更强大、更合理、更有说服力的文字世界。沿着这些文字铺陈的道路,我们感受到思想激发的快乐。

一个人的阅读史,可能也是他的精神成长史。他的生命状态和变化,会在这个过程中留下深深浅浅的印迹。静下来读这本《<红楼梦>通识》,我们或许可以温习自己的体验,也提升自己的境界。

(作者单位:成都锦江区教科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