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里的诗歌与诗意,到底离我们的生活有多远?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我们拥有五千年厚重的文化底蕴,诗——曾经是我们的日常和生活之本身;是我们的祖先给我们后人留下的生活的意蕴和情致。而今天,人类文明的发展,让我们的生活高度物质化,但那种生活的诗意和情致,却渐渐疏远了我们,如同网漏沙水一样流失了。尤其到了21世纪,生活几乎被科技管理和统治,连一次吃饭、购物都需要网络协助、提供时,我们也才猛然意识到,今天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怀念那种有情致的生活和日常,渴望诗意重新回到吃饭穿衣的日常间。人们已经意识到,一个城市的文明,表面是高楼大厦和立交桥,是地铁、公路和熙熙攘攘的人群,而其更深层持久的,却是生活的适宜、自由和诗意;是让人生活在由诗歌、诗韵所蕴满的上班下班、吃饭穿衣的细碎日常间。这种细碎、日常中无处不在的诗意和诗情,才是一个城市更高度的精神文明和内涵,是一个城市更久远的生命和生命力。 在我们中国的东晋末期时,诗人陶渊明在他的《饮酒•其五》中,曾经面对当时的生活,呼唤人们要回归自然,要寻找诗意的栖居——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在西方的19世纪时,德国的浪漫派诗人荷尔德林有首诗,和我们中国的大诗人陶渊明的回归之呼唤,声音续延,异曲同工。这首诗就是被全世界不断吟诵、引用最多的《人,诗意地栖居》—— “如果人生纯属辛劳,人就会/仰天而问:难道我/所求太多以至无法生存?是的。只要良善/和纯真尚与人心相伴,他就会欣喜地拿神性/来度测自己。神莫测而不可知?/神湛若青天?/我宁愿相信后者。这是人的尺规。/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的栖居在这片大地上。我真想证明,/就连璀璨的星空也不比人纯洁,/人被称作神明的形象。/大地之上可有尺规?/绝无。” 而当今天人们都在呼唤“诗意的栖居”时,北大哲学系何怀宏教授曾经反复提醒人们说:“在科技一往无前的时代,人文的未来令人神往,我希望有人能‘醒着’,为此守候”。所以在这儿,在今天,在我们南国东莞这个相对富足、发达、也令人神往、骄傲的城市里,作为一名微小的诗人和城市宣传的文化工作者,或多或少,也让我有了海氏的“失去人文精神最终人将无家可归”般的焦虑感,也不得不自觉、时常地去思考,生活在当今这样科技高度发达、并又不知明天科技会把我们带向何方的时代里,城市、都市中那种渐失的诗意生活,到底距离我们有多远?我们如何让城市文明更加深层和日常化?我们的精神信仰,将如何在现有的城市寄居和安放?如此等等,正是因为这些疑问和思考,让我们不断地去思想陶渊明、荷尔德林和海德格尔所说的诗意和栖居。随着时代之变迁,历史环境之不同,东西方文化之差异,诗意的栖居,在今天我们的文明和都市里,就不仅仅只是钢筋混凝土中的田园风光和风花雪月,不仅仅是城市里的林地、水系和萤火的郊野。而是旨在“通过人生艺术化和诗意化来抵制科学技术所带来的个性泯灭以及生活的刻板化和碎片化”。是让诗意成为一种人生的精神和信仰,成为都市的底蕴、未来和都市人家园的烟火和炊燎。 我们都知道,也都已经看到和经历,20世纪以来,现代科学技术获得了迅猛的发展。随着科技和商业无孔不入的渗透和延伸,这既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空前的便利,甚至如互联网一样在一夜之间,就完全改变了人类的社会联系和日常起居,几乎给所有的大城小镇,带来一轮又一轮的变化和繁荣,即是那些最不关心科技的人,也都到了离开科技就无法生存的地步。然而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在这些年月里,科学技术几乎已经不着痕迹地占领了我们生活的全部空间和精神的缝隙,我们即便不是科技的奴隶和仆人,但也几乎人人也都是被科技统领、指令、引导的人。 一句话:我们都是被科技左右的人。 我们每日的言默站坐行、吃喝拉撒睡,都已经离不开科技和网络的拟定、安排和编程。在我们忙忙碌碌的生活中,在我们被钢筋混凝土结构而成的空间里,已经没有了星空和诗歌,没有了自由的想象和天然人性的游戏和童趣。我们的生命和血脉,似乎已经忘记我们人类的生活,曾经有过无处不在的诗韵和诗意;曾经炊烟袅袅,诗意绕绕,连吃饭穿衣、出门送别都是诗歌和诗韵。 然而我们也还都知道,人类所有我们喜欢、不喜欢,爱和不爱的日常和生活,无论多么凌乱和厌烦,也都必然是文学之所有,写作之资源,都有一天会成为文学的叙述和故事。正是从这个角度讲,在我们未来的文学中,诗歌是文学永远的皇冠。诗人永远都是文学、文明的守夜人。所以,在我们渐渐失去诗意情致的现代生活里,诗歌作为一种精神的力量和象征,它不仅可以抵御科学技术带来的坚硬和冲击,还可以让我们保持内心的柔软和温度,以及在坚硬的城市内,帮助我们找到精神的家园和力量。美国印第安诗人西蒙.欧迪斯,对此有过更精准的议论和概述。她说:“文学,尤其是诗歌,具有一种内在的潜质和能力,把人类、众生与土地联系在一起。诗歌不是一种纯粹的描写与符号,不只是写在纸上的东西。在更深沉的意义上,诗歌表现了人和土地在本源意义上的联系。”这就清晰地说明,诗歌不仅仅是写作和发表的诗行,而且更是人和土地更本源的联系;是都市人在他所处的环境里,和楼宇、街道、人流、汽车等高度物质化的世界的深层融合和互动。 因而当我们用语言去描述城市本身和城市内部时,并不仅仅是说要把属于都市的诗歌、小说、散文写出来,而是要我们的情感、情怀也因此散发出明亮的光。如艾略特的《阿尔弗瑞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我是用咖啡匙子量走了我的生命/那我怎么能开始吐出/我的生活和习惯的全部剩烟头?这短短诗句告诉我们:将生命融入写作,融入对生活的爱和对庸常现实的拥抱,是最深层的诗意,是更高境界的诗歌。 在人们今天的生活里,诗歌、美术、绘画、音乐、电影等,这一切的艺术,在具体的城市和都市,都是人类超越了物质世界的精神与结晶。所以近些年,全国各地有条件的大小城市都在建筑博物馆、美术馆、歌剧院和电影院,而东莞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和前沿阵地,在过去40多年的时间里,从一个香飘四季的农业县,发展为今天现代化的国际制造业的名城,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精彩而生动的缩影”,有着无数的产业工人、工程师、创业者、企业家的奋斗故事,成为“中国制造”、“中国故事”最精彩的缩影和样本。同时从文化历史看,东莞又底蕴深厚、文化厚重,古是岭南文化的策源地,今是国家森林城市和新兴的“双万”城市。而且在今天,东莞的决策者,又在东莞的建设中,寻找、创造更具时代特色的属于自己家园栖居的诗意和诗韵,也在写作着我们东莞现代的诗歌和诗章。 我在东莞生活、工作了20年,我已是东莞女儿一份子。我在东莞养成并找到了与自己个体血脉相联系的那条脉管和通道。我的工作、生活、起居和写作,无不和东莞相联系,无不是东莞这个城市给我的灵感和创造。东莞是中国发展的未来和试验地,也是城市“诗意栖居”的容器和试验田。所有在这里的人们和诗人,都在这座城市用劳动和诗歌,建设、歌颂着这座城市和生活。当我们问出“城市里的诗歌与诗意,到底离我们的生活有多远?”时,东莞的今天已经做出了回答,并正有着更好的回答和诗作。 在让诗歌文化滋养城市内涵的命题上,她不仅仅是东莞的昨天和今天,也还是东莞的今天和明天,而且是所有热爱东莞的每个人的明天和未来。是东莞当下每个诗人、作家现在的吟唱和写作,更是所有热爱写作的人,对东莞明天的情感、爱和精神与信仰。是每个人对东莞未来的写作、劳动和创造。这种诗意的责任和责任的诗意,要求我们生活在这儿,不仅仅是写诗、作文和抒情,还要把我们的精神和这个城市融合在一起,以理解、包容、爱和创造,去改变、建立这个城市的精神和文明。让城市的精神成为自己精神的一部分,也让自己的精神成为这个城市精神的一部分。和这个城市一同去写属于自己的诗,去创造属于这个城市的诗韵和栖居。让诗的文化去滋养城市的内涵,也让城市的内涵,来滋养自己的写作和命运。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