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青藏线》:为青藏线立起精神路标

http://www.newdu.com 2022-06-09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北乔 参加讨论

    关键词:《青藏线》
    
    在报告文学领域,《青藏线》当是一部极为特别的作品。
    在《青藏线》这本书里,王宗仁是写作者,而在现实生活中,王宗仁与慕生忠共同拥有青藏线,以不同的传奇人生,辉映相同的青藏线精神。20世纪50年代,慕生忠带领军民仅用七个月零四天修建了青藏公路。而王宗仁自20世纪50年代至今已经120多次走过青藏线,且对慕生忠的关注长达50年之久。他俩没有在青藏线面对面地相遇,但彼此的足迹或许重叠过,共同的信念与精神则交汇在一起,在青藏线上,在我们的仰望和崇敬之中。慕生忠在自然的大地上铺就了天路一般的青藏线,王宗仁在字里行间建构了文学世界的青藏线。青藏线一直在王宗仁的生活里,他一直在现场,坚实地践行“扎根生活,扎根人民”的创作理念和态度。《青藏线》写的以慕生忠代表的修路英雄和他们的勇敢精神、奉献精神,也是王宗仁心灵的真切投射,情感的浓郁绽放。可以说,《青藏线》因王宗仁的书写,有了更为高蹈的文学情怀和精神意味。
    在上世纪50年代,慕生忠将军与“筑路大军”在设备极其简陋、条件极其艰苦、困难极其难以想象的情况下,仅用219天就在生命禁区修通了格尔木至拉萨的“天路”,这是壮举,这是奇迹,更是我们应该永刻于心的历史记忆和精神图景。之于写作,这也是一种挑战。在《青藏线》开篇的序章部分,王宗仁详细描述他采访修路老兵赵强的情形。他深入遥远的川北小山村,这只是他众多采访的一个缩影。有着深刻且长久的生命体验,掌握了太多有关慕生忠及修路的资料和素材,在计划写作之时,他依然找寻当年的参与者和知情人,不断地深挖,不断地丰富创作准备。为此,他还专门三次再走青藏线,以慕生忠的战友,以青藏线福报的受益者,以作家的身份,带着当下生活风尘走在路上,踏雪山,穿戈壁、走冰河,潜进历史里。厚实的亲身体验、扎实的实地采访以及真诚的面对面交流,是王宗仁超乎常人的创作态度。对数据、时间节点以及种种细节,他都会反复考证。
    重回历史现场,铺展尘封的岁月,是《青藏线》的主叙事。王宗仁既是讲述者,又是体察者。一切从那年那月那日开始,依循青藏公路修建的实时进展。这样的叙事得益于王宗仁数十年的人生积累,源于他之于青藏线上那些修路英雄的敬仰,同时也体现了他非凡的写作功力。更细致地说,《青藏线》其实采用的是复调式叙述。我们随着慕生忠的步伐一路走来,仿佛是他身边的一员。读一次《青藏线》,我们就在跟着修路大军走了一趟青藏线,经历了一次修路的全过程。这其中,作为写作者的王宗仁,从容地闪转腾挪,穿于历史与现实之间,灵动拓展了叙述的时空和内容。多时空的交错,让现实的天路和精神的心路互动起来,饱满了叙述的内蕴,为青藏精神增添了立体感和强劲的生命力,更是在言说青藏精神之于当代的重要性。
    与修建青藏公路这一人类壮举相比,王宗仁的书写更着力于细微之外的鲜活。而这样的鲜活,他常常并不是正面强巧,而多用迂回笔法。在生命禁区修路,到底有多苦,修路大军们究竟苦到什么程度,有时语言的表达其实是极为有限的,甚至是苍白的。那些在内地与高原间跑运输的民工,也称骆驼客再清楚不过了。所以当希望他们留下来修路时,多数人死活不从,偷偷跑了很多。由此,王宗仁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想象和体味的支点。这样的笔法,比他直接写修路如何如何的苦,更有叙述力。
    《青藏线》因为王宗仁真挚的情感、宏阔的视野和细腻的笔法,得以既密实又流畅,既生活气息浓稠又大气磅礴,处处闪耀理想的光辉、信念的执着、意志的顽强、民族的团结、人性的温暖和精神的高洁。写出了我们期待中的《青藏线》,也写出我们未知但应知的青藏线。这是对现实青藏线的如实书写,又是在历史的现实之上营建了文学性的青藏线,擦亮了新时代精神之中的青藏线精神元素。
    慕生忠敢为天下先的修天路,是曾经的历史,在当下依然有其独特的精神价值。我们总是在修路和走在路上。当年慕生忠他们遭遇的困难,在当下,其形式可能不复存在,但具有同样内在纹理的困难,我们还在遇到,以后也一定会遇到。如此,慕生忠他们的英雄行为和青藏线精神,其价值不但不会过时,还应成为我们前行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只有深入人民群众、了解人民的辛勤劳动、感知人民的喜怒哀乐,才能洞悉生活本质,才能把握时代脉动,才能领悟人民心声,才能使文艺创作具有深沉的力量和隽永的魅力。广大文艺工作者不仅要让人民成为作品的主角,而且要把自己的思想倾向和情感同人民融为一体,把心、情、思沉到人民之中,同人民一道感受时代的脉搏、生命的光彩,为时代和人民放歌。”王宗仁正是如此满怀深情虔诚地书写《青藏线》,其写作心境和行为,是真正为人民写作,在为新时代精神的培根铸魂、强筋壮骨贡献自己的力量。因而,《青藏线》在现实生活和文学创作两个层面都有着示范性和启示性的意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