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李春雷《农民院士》:农民本色 院士初心

http://www.newdu.com 2022-04-26 文艺报 李朝全 参加讨论

    关键词:李春雷 《农民院士》
    在脱贫攻坚题材创作方面,李春雷是最勤奋的一位报告文学作家。从《妮妮下乡》《大山教授》《金银滩》《铭记》,到写黄文秀的《秀儿》,再到新近推出的《农民院士》,他已出版了6部书,从中也能看出一个作家的家国情怀。
    《农民院士》是一部为时代楷模立传之书。传主朱有勇院士既是科学家的楷模、科技的楷模,也是“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脱贫攻坚带头人的楷模。这本书生动描写了朱有勇的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凸显了其作为榜样楷模的形象。朱有勇的人生是非常独特的,他从普通的农家子弟,成为大学生,走向院士,2011年当选院士后又回归农民,回到了乡村大地。因此称他为“农民院士”可以说是恰如其分的。朱有勇通过研究如何解决作物药材抗病虫害问题,借助大规模生态种植,农作物的间作、套作等方式推动农业增产增收,帮助贫困地区的农民脱贫致富,为云南乡村脱贫攻坚立下了汗马功劳。
    《农民院士》为读者塑造了一位可敬、可爱的人物形象,同时作品所写的内容又是真实、可信的,是沾着露珠带着泥土接地气的。作品内在的叙事逻辑非常清晰。朱有勇小时候家庭比较贫困,有过忍饥挨饿的经历。穷则思变,饥则思饱,因此,等到高中毕业后去狗街插队当知青,当上了生产队的出纳直至队长,手里有了一点点权力以后,他便通过灵活用工、计件包工的方式解放了大量的劳动力,让他们去运送碎石修路,借此创收。他还发动村民用攀枝花(木棉)树木大量制作饭甑子出售,从而极大地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原来农民一天的工分值只有一角六分,通过开拓副业,他将农民的工分值提高到了六角三分,将近四倍。考上大学以后他选择学农业专业,所从事的农业研究也是为了农民、造福农民。他的论文都是从实践中、从土地中去寻找课题,寻找农业的痛点作为自己研究的方向。譬如,农民种植马铃薯产量不高、病虫害多是最大痛点,他就潜心钻研,希望通过自己的研究解决这些农业的痛点和难点。最终,他从实践中找到了抗病虫害的答案,那就是通过作物的间作、套作,譬如四行杂交稻间种一行糯米稻,通过生态防虫等方式来提高作物的收成,从而帮助农民增加收入。
    之后,他又转向研究中药材三七的种植。他必须从零开始研究如何呵护这一十分娇气的药材,包括如何保阴控湿控虫等等。待到研究出了一整套成熟的技术之后,他又摇身变成一名应用科学家。他不仅仅是研究型人才,也是应用型人才。他亲力亲为办起了农业科技培训班,培养科技农民,借助科技职业培训来提高农民的种植本领。与此同时,他又无偿地向农民提供优质种源,大力帮助贫困农村脱贫。进一步地,他接着在贫困县创办起了高等职业院校,从而可以培育更多的新一代农民,对农村的扶贫“扶在了根上”。这一代农民掌握了新技术、新本领、新理念,他们既能科学种养殖,还会通过直播带货、互联网销售自己的农产品。造就这样一批农民,这样的扶贫脱贫方式是更为根本的,能够让贫困乡村和贫困农民的脱贫和致富保持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态势。作品写到,在为农民谋福祉的过程中,朱有勇院士也回归了农民的本色,跟乡亲们打成一片,这的确是一位可敬可爱的科学家。
    作者除了描写朱有勇院士的人生经历及科研历程外,更重要的是揭示了这个时代楷模的心路历程。2011年,朱有勇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又担任云南农业大学校长,可以说已是一位功成名就的科学家、一个仕途顺利的英才。但在此时,他却作出了一个惊人之举,辞去校长,回到澜沧县大山深处去担负脱贫攻坚这样一项很可能是吃力不讨好的工作。这完全是出自他的初心或理想。朱有勇本身就是农民的孩子,心心念念的就是“三农”,就是农民和他们美好幸福的生活。因此他坚定地回归科研,回到土地和“三农”上。可以说,当上院士后他依旧是本色不改初心不移,始终致力于研究富民富农的新路,保持了一名优秀科学家的本色,也凸显了其身上具备的科学报国、科技为民、造福社会的家国情怀和科学家精神。朱有勇确实是人们学习的楷模。
    《农民院士》聚焦脱贫攻坚题材中的科技扶贫主题,通过发展科技农业,造就一批新农民和农业工人,从根本上重塑贫困山区的面貌。作者选取澜沧县、会泽县和拉祜族这样一个“直过民族”,科技扶贫不仅仅扶了贫,扶了智,同时还扶了心,扶了志,让原先比较穷困的人在有饭吃的同时更加自信,并且过上了好日子。这部作品表现了奋斗成就人生、改变穷人命运这一鲜明的新时代主题。通过脱贫攻坚,不仅仅转变了村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改写了他们的命运,甚至改变了他们的性格和人生。在脱贫攻坚的驱动下,农民开始变得勤快起来。原来许多农民都甘于现状,温饱即安,得过且过,而现在则希望追求更好更幸福的生活。这一切,都是通过科技扶贫造就的。
    作品还写到,由于扶贫脱贫,很多贫困户有了自信,变得更加自尊自强。譬如,原先的贫困户张六金没钱治病,现在通过种植高产冬季马铃薯,不仅给儿子治好了病——国家还帮助报销了大部分的医药费,自己只出了400多块钱——而且腰杆也挺直了,他的妻子说,我们还欠国家两万元的无息贷款,那是国家借给我们盖房子的钱,是必须要还的。这,正是贫困户的心声,在过上了好日子后他们就能主动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特别重要的是,脱贫攻坚还影响改变了许多贫困者的婚姻和家庭,这是李春雷独到的发现。作品写到了好几对年轻人的爱情故事,包括科技员朱相林和拉祜族姑娘李娜莫,开“秀情农家乐”致富的张克秀和朱永情,院士当月老牵线的张晓鹏和武婷婷等。他们原来都是普通的农民或贫困户,现在通过科技脱贫都找到了美满的爱情。爱情是美好的、温情脉脉的,通过描写爱情故事,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就是脱贫攻坚、科技扶贫、小康生活能够为老百姓带来更多美好的事情、美好的生活。朱有勇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做到了这一点,让成千上万的农民过上了美好的生活。
    这部作品具有鲜明的地域和民族特色,因为故事发生地是在拉祜族聚集地。书里引用了拉祜族的传说,比如拉祜族认为人的祖先是从葫芦里出生的。写到了拉祜族拥有独特的生活方式,比如接新水、喝火塘酒的习俗,阿哥阿妹唱情歌觅佳偶,男孩、女孩分别取名“扎”和“娜”,再以不同的属相名称作为后缀来区别不同年份出生的孩子。作品从开篇到结尾都用意韵悠远的歌曲《婚誓》来贯穿,等等。这些都是极富民族特色的内容。
    这本书还有较好的知识性。譬如,作品介绍了冬季马铃薯种植诸多的细节,三七这种名贵药材的独特的种植方法等,作者把这类科技知识写得深入浅出,相当透彻,为全书增添了趣味性。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