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读书文摘 >

缅怀 | 不负周总理厚望,提取纯度99.9%重水的人

http://www.newdu.com 2022-04-18 人民出版社 佚名 参加讨论


    缅怀 | 不负周总理厚望,提取纯度99.9%重水的人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极大地振奋了民族精神。原子弹的成功爆炸离不开用重水来做核反应堆的减速剂,在天然水中,重水的含量约万分之一点五,如何将其提纯到99.9%并实现工业化生产,在当时是一项巨大挑战,而余国琮做到了!
    余国琮是我国首批留美归来学者之一,现代工业精馏技术的先行者,为“两弹一星”的突破作出重要贡献。80岁的他仍然在承担教育部教改项目,85岁还站着给本科生讲课,近百岁依然坐在书桌前归纳、凝练技术发展中的科学问题。
    2022年4月6日,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化工专家余国琮逝世,享年100岁。他带着一生挚爱的科研成为了夜空中最闪亮的那颗星。


    

天津大学化工学院教授余国琮。天津大学 供图


    


    


    

1 留学深造不忘报国之志


    


    

余国琮1922年出生于广州,1938年10月,日本侵占广州,全家逃难到香港。当时只有16岁的余国琮亲历了国难,让他认识到,落后就会挨打,要救国图存,就要靠每一个中国人的努力。
    1943年,余国琮从西南联大化工系毕业,1944年自费留学,赴美国密执安大学研究生院就读,1947年获匹兹堡大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从事化工热力学及蒸馏理论研究,被美国多个荣誉学术组织吸纳为会员。1950年,28岁的余国琮被列入美国科学家名录。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余国琮在美国学术界风生水起时,他还担任着留美中国科学工作者协会的首届理事,这是一个动员留学生回国参与新中国建设的组织。
    1949年6月18日至19日,留美科学工作者协会成立大会在匹兹堡大学举行,会议通过了《我们的信念和行动》宣言:“新中国的全面建设即将开始,因此每个科学工作者都有了更迫切的使命和真正服务于人民大众的机会,也是我们这一代中国科学工作人员无可旁卸的责任。”这正是余国琮的心声。他在这次大会上当选为留美科协首届理事。
    学成报国是余国琮一切努力的动因,得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后,1950年夏,他向匹兹堡大学“请假一个月”,声称要回香港探望母亲,巧妙避开了当局怀疑。乘坐载有100多名中国留学生的美国游轮“威尔逊总统号”由旧金山驶往香港,终于跨越重洋,劈波斩浪,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2 使命在心,为祖国“争一口气”!


    


    

回国后,余国琮到唐山工学院化工系任教。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余国琮随调到了天津大学,在这里,他为我国的化工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
    20世纪50年代,重水分离技术在我国原子能事业发展上面临卡脖子难关。余国琮明白重水在尖端科技中的重要作用,也深知这样的核心科技是求不来的,只能靠自己研发,便开始研究重水分离技术,他的研究工作很快得到了中央和上级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
    在天然水中,重水的含量约万分之一点五,如何将其提纯到99.9%并实现工业化生产,是一项巨大挑战。
    1959年5月28日,周恩来来到天津大学视察,重点考察了余国琮所在的重水浓缩研究实验室。他紧紧握起余国琮的手:“我听说你们在重水研究方面很有成绩,我等着你们的消息。现在有人要卡我们的脖子,不让我们的反应堆运作。我们一定要争一口气,不能使我们这个反应堆停下来!”
    余国琮受到极大鼓舞和振奋,为“争一口气”,他更加废寝忘食,率领团队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终于研究出浓缩重水的“两塔法”技术,生产出符合要求的重水,解决了新中国核技术起步阶段的燃眉之急。该技术作为我国迄今唯一的重水自主生产技术被延用至今,为实现我国重水的完全自给,为新中国核技术起步和 “两弹一星”的突破作出了重要贡献。


    


    

3“手到病除”,被业界誉为“战略科学家”


    


    

20世纪80年代,大庆油田引进一套先进的负压闪蒸原油稳定装置,如果运行顺利,这套装置一年可创造利润50亿元。然而,装置投产后,由于没有充分考虑我国原油的特殊性,机器无法正常运行和生产。外国技术人员在现场连续数月攻关,仍未能解决问题,最后把希望落在了余国琮及其科研组身上。
    他带团队亲赴现场调查研究,提出了新的改造方案。当机器启动运转的时候,不光能顺利产油了,技术指标还超过了原来的设计要求!这一成功的消息,震撼了整个大庆油田。
    余国琮及其团队还先后针对大庆乙烯、茂名石化大型炼油减压精馏塔、上海高桥千万吨级炼油减压精馏塔等一批引进或自行设计,具有重要影响的大型精馏塔进行了成功的技术改造或设计,带动了整个石化工业分离过程的技术进步,有力促进了我国石化工业的跨越式发展。
    余国琮还十分注重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推动产业化发展。1985年,他创建了天津大学化工分离技术与新型填料开发中心,下设填料厂,从而形成了研究—开发—生产“一条龙”的格局,促进我国蒸馏学科及其工程技术的发展,解放了团队的创新能力。特别是,在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的同时,技术的进步实现了节能减碳的显著效果,为我国石化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发展开辟了前景。


    


    

4 牵头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


    

余国琮先生写给学生的信


    

余国琮长期坚持在教学第一线,担任着繁重的教学工作,他为大学本科学生先后讲授过十几门课程。1956年、1978年和1981年分别招收我国第一批副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是我国首批博士生导师。多年来,他已培养出硕士、博士研究生近百人。
    在教学上,余国琮潜心治学,矢志创新,引领后辈。他认为创新要打破原有理论框架桎梏,引入结合其他学科的最新理论和研究成果。到了晚年,他又开辟出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化工计算传质学理论,在技术发展中提炼科学问题,让化工过程设计从一门技术走向科学。
    余国琮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在课程安排时减少上课学时,给学生更多的自学时间,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素质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一个核心。我们的创新人才一定要有良好的思想素质、文化素质、科学素质。大学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础教育,是终身教育的一个重要阶段。我们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技术,构建培养化工专业创新人才的框架。”
    关于什么是一流大学,余国琮铿锵的回答:中国的一流大学必须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只有通过科研成果、人才培养,解决国家重大需求,才能成为一流大学。


    

写在最后

60多年来,余国琮始终没有忘记周总理的重托,把对祖国的热爱融于事业中——为争一口气,他攻关克难解决新中国燃眉之急;为争一口气,他积极推动了科技成果的产业化,造福国民;为争一口气,他倾心育人,打造了化工专业研究的人才梯队。
    

光耀星空,
    精神永存。
    缅怀余国琮先生!
    

推荐阅读


    

来源:人民出版社读书会微信公众号
    责编:周凤玲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