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创作谈 >

王忆:文学创作让我能够独立自由地“奔跑”

http://www.newdu.com 2022-04-15 中国妇女报 王忆 富东燕 参加讨论

    关键词:王忆
    我热爱写作。从19岁到现在的14年时间里,我坐在轮椅上,用并不灵活的一根手指,努力敲击着键盘。先后出版了散文集《轮椅上的青春》《在轮椅上奔跑》、诗集《在静寂里逆生长》《拥抱月亮入睡》、长篇小说《冬日焰火》、短篇小说集《不虚此行来看你》等多部作品,总出版发行字数超200万字。我也因此被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称赞为“不倒的生命之树”。
    2022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在北京举办,举世瞩目,我有幸参与其中:我为冬残奥会歌曲《残健共融 拥抱未来》创作了歌词;同时,我的诗集《拥抱月亮入睡》由中国残联宣文部转赠给了冬残奥会中国体育代表团。我希望所有的残疾人朋友都能够励志奋发、勇敢追梦,平等参与社会生活,一起向未来。
    命运多舛
    我出生于1989年的冬天,老家是江苏盐城。大概8个月的时候,医生诊断我为“小脑偏瘫”,甚至预言“活不过十岁”。但我的爸爸妈妈没有放弃我,为了给我看病,他们卖了家中值钱的东西,又向亲戚借了钱,带着我到北京、上海等各大医院,遍访名医。
    最终,我在北京做了一次大手术,在腰椎上留下了30多厘米长的伤疤,换来的是我可以像其他孩子那样坐着。第二年,我的双腿又做了一次大手术,只为解决上厕所浑身颤抖的问题。之后,我又做了双侧颈动脉鞘交感神经网剥脱术。在我身上,每跨出一小步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三次大手术后,虽然我的身体功能在一点点恢复,但不能改变我作为重度脑瘫患者的事实,双手变形,不能正常流畅与人沟通交流,无法行走,只能坐在轮椅上。
    吃饭、穿衣、说话、行动……无论干什么,对于我来说都是困难重重,但我的头脑是清醒的,我是有思想和梦想的。小时候,看到窗外的小朋友背着书包去上学,我羡慕极了,我也想要上学。
    1998年,也就是我9岁的时候,为了让我接受教育,我们全家搬到了南京。爸爸坚持要让我到普通学校学习,在走访了多所学校后,终于有一所学校答应让我去试读。爸爸妈妈为此还写下承诺书,保证我不会影响到其他孩子。
    在父母的坚持和呵护下,我上完了初中。之后,又为我请高校研究生做家教,完成了高中和大学的部分课程,这期间,我也自学了大量的文学知识。我非常感谢我的父母,是他们让我获得了重生。
    邂逅文学
    人们常说,当上帝关了这扇门,一定会为你打开另一扇门。这句话,在我身上得到了应验。我是幸运的。
    上学后的我,渐渐喜欢上了文字。记得10岁那年的圣诞节,参加完学校组织的篝火晚会后,我用一篇小短文写下了当时的感受,那算是我“写”下的第一篇文章。因为不能像常人一样握笔,我写下每一个字,都得用尽全身的力气,写得很费劲,但却被文字的魅力深深吸引。从那时开始,我坚持每天写作。
    我越写越有感觉,并因此受到了极大的鼓励。二年级时,我的作文被老师贴在教室后的黑板上;四年级时,在作文比赛中获得一等奖;初中时,作品在南京市作文比赛中摘得优胜奖项……14岁时,我在日记本里写下了未来的梦想:当一名作家。
    网络的出现,让我和这个世界、和我的梦想越走越近。虽然我只能用一根手指敲击键盘,但对我而言,已经感觉很幸福。很多人都会觉得,我用一根手指打字写作,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情。而事实是,只有在投入写作的时候,我才能从意象到具象,变成一个完整美好的自己。
    最初,我是在一个文学贴吧里写小说,写了一段时间后,一位杂志社的编辑留言说要帮我出本书,我本以为是骗子,结果一个月后,对方就把那本样书《心中的青鸟》快递到了我家。
    创作时那种自由和幸福的感觉让我沉醉其中,文学创作为我单调的生活打开了全新的模式。26岁那年,我将自己从19岁开始写的随笔整理成书,我的随笔集《轮椅上的青春》随即出版。而在那之前,我从未想过自己能够在二十多岁时活出一个真正的自己。
    再之后,我参加了省作协的读书班和写作培训班学习,同时也加快了写作的步伐。2016年,出版诗集《爱,不能等》;2017年,出版诗集《等待春天》;2018年,出版诗集《爱,无止息》;之后,又完成了长篇小说《冬日焰火》、短篇小说集《不虚此行来看你》、散文集《在轮椅上奔跑》等多部作品……
    我也因此获得了一些荣誉。比如第三届中国青年诗人奖,第十届金陵文学奖,第八届上海“好童书”奖,第三十三届华东六省优秀少儿读物图书类一等奖,中国出版协会儿童阅读好书榜“生命教育”出版图书奖等。
    我要感谢很多作家前辈和老师给予我的鼓励和认可,是他们的引领和鼓舞让我越活越精彩。尽管我的身体被禁锢在那一小方空间内,但文学创作让我能独立自由地“奔跑”,让我与命运碰撞出最美的火花,“一株无人问津的小草,在抖落风雪过后,终于扬起明媚的微笑”。
    传递大爱
    我曾在日记中写下这样的话:字,多写一行;梦,就更进一步。
    在我最初确立要成为作家这个梦想的时候,周围的人都认为这是一件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因为他们觉得一个无法独立的残障人就应该待在自己的世界里,把简单平凡的日子过好就是对他人最大的安慰和帮助。但是我的心灵和思想不允许我只是一个活着的人,我要去创造比现实生活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的事情。
    这个事情是什么?是通过我的文字诠释爱、传递爱,并给人以前行的力量。
    “爱”是我作品中永恒的主题,囊括亲情、爱情与友情。“爱”,是爱自己、爱身边的人、爱我热爱的文学、爱我所爱的一切。这是小爱。我还想传递给广大读者的爱是我们互相的爱,以及与城市和世界的大爱。也许我们彼此素不相识,但当通过文字面对面时,我们之间产生的共鸣也是一种必然存在的爱。我是如此认为,也是这么做的。
    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人民文学》杂志主编施战军在我的作品分享会上说,“王忆写作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内容里充满了生活应有的温度”。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说,“王忆内心明媚的阳光透过纸张,光芒万丈地四射开来,带给我们每一个人力量与希望”。著名作家范小青表示,“王忆的整个作品情感真挚感人,能够打动人”。诗人刘立云认为,“从诗歌写作角度来讲,善的、美的、阳光的东西,在王忆的诗歌里面得到了集中的体现”……
    记得在创作《残健共融 拥抱未来》歌词的时候,我以一个感同身受的残障者角度出发,写下了这首歌开头的第一句:“没有谁能阻碍,万里之光照耀世界。”因为我觉得,作为许多身患残障的不屈之人,曾经我们渴望走出困境是多么艰难,然而只有自强不息,冲出疾病与困难的重围,任何艰难都将不足以阻碍我们与这个光耀世界交汇。
    张海迪主席说:文学是心灵的篝火,即使严冬也会让人感到温暖。对我而言,文学是我身体和生命的延伸,我热爱文学,是文学帮我敲开人生的大门。我希望,通过文学让自己绽放出更美好、更绚烂的生命。我更希望,天下所有残疾人的生活都不设限,都能够向着明亮阳光的明天勇敢迈进。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