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北大与女性诗歌

http://www.newdu.com 2022-04-04 文艺报 杨碧薇 参加讨论

    在汉语新诗的百年道路中,女诗人的诗歌是一股不容忽视的话语力量。新诗草创期,冰心便写下《繁星》《春水》,其“小诗体”风靡一时;朦胧诗时期,舒婷的《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成为一代人的记忆;而围绕着第三代诗歌运动的,是伊蕾大胆的呼喊“你不来与我同居”(《独身女人的卧室》),同时期的翟永明,亦将女性指认为“我,一个狂想,充满深渊的魅力”(《女人》)。新世纪以来,女诗人的创作更呈喷薄之势,可谓百花齐放,争奇斗艳。其中,具有学院背景的女诗人又是特别的一支。“学院”一词所包含的知识资本,在某种程度上表征着隐形的优越性,表征着开创与引领;这些学院出身的天之骄女,因而也更符合人们对可能到来的“她时代”的想象。以北大女诗人为例,她们的创作,有助于我们了解当今知识女性的生存状态和精神景观,从而更加深入地窥探时代与历史之变。
    2022年3月,《诗刊》推出“北京大学女诗人专辑”,并与北大文学讲习所联合举办《诗刊》“北京大学女诗人专辑”诗歌座谈会。此时,距新文化运动已过去了整整百年。
    北大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也是新诗的发祥地,与新诗始终保持着血浓于水的联系。而北大女诗人写作成为一个瞩目的现象,是晚近的事。此前,北大诗歌版图中,只有郑敏、周瓒、马雁等少数女诗人的出场频率较高。今年刚驾鹤西去的郑敏先生曾就读于西南联大哲学系,是著名现代诗派“九叶派”的一员。2010年去世的马雁,近年来常被年轻一代提及并致敬,从某种程度来说,英年早逝或许加速了其诗歌形象的树立。至于周瓒,影响力一直都在,这位文学多面手,创作、翻译与批评都有不斐的成绩,还跨界搞戏剧。1998年,周瓒与翟永明等人创办诗歌刊物《翼》,此刊高举“女性”旗号,以女性的声音介入当代文学的进程。当然,《翼》以及周瓒本人的话语策略,并非“女性”那么简单,还包含着复杂的历史选择。无论如何,先锋之于周瓒,已是一个必然。在新诗的不同时期,北大的胡适、徐志摩、海子、臧棣、西渡等诗人,都有对既成图式的自觉偏离。也许,先锋正是北大诗歌的隐秘传统之一。
    在周瓒之后,亦有为数不少的北大女诗人认领了这一传统。本期《诗刊》里,北大女诗人的中坚力量刘丽朵、曹疏影、袁绍珊,虽然给出的诗不多,但都保持了写作水准和辨识度。刘丽朵的《一艘船》采用仿英雄体格式,句子弹跳性较强,表达吞吐自如,简洁俏丽的语调完美地糅合了看似不相关的元素,营造出迷离诱人的氛围。曹疏影的三首诗以隐痛为底色,《夜绝句》用简单的形式容纳了很大的时空,“我们还活着/因为我们曾死过”在抒情的同时,暗含着某种群体体认。袁绍珊的《旋转餐厅》设置了一个特定场域,让思绪在其间持续飞旋,一边是母亲,一边是“我”,两相对比,揭露出“仍困于尘世”的现实。
    以上诗人的写作呈现出鲜明的现代性,更符合人们对先锋的期待视野。有意思的是,目前任教于北大的三位女诗人顾春芳、夏露、秦立彦,却无一例外地给诗歌穿上了传统的外衣。顾春芳的诗受到中国古典美学影响,注重意境、神韵和语意空间的美感。夏露的诗有浓厚的抒情意味,口吻亲切,更见其本人的真性情。秦立彦的诗又是另一副面貌,强调语言的透明度和语义的清晰性,以此传递结实的哲思。
    两极化的路径表明,北大女诗人的写作有着明显的差异。那么,在她们身上,是否存在一点共性?这恐怕要从人的深度自觉上找答案。这些女诗人受过良好的教育,与常人相比,她们在生存语境中会更多地接触到历史、政治、文明、性别等议题,其个体启蒙往往有更复杂的构成,这无疑加大了其内在探寻的难度。在外部世界与内心的碰撞中,困惑随之而来,催生了诗。白尔在《六月的结局》里连连发问:“世界就是这么荒谬,为什么注目它呢?/如果你接受破碎,并试着对上帝讲话呢?”张石然说“灰白的天气是一个巨大的迷思/天使究竟藏在何处”(《栈桥公园》)。葭苇也问“下个春天,/还能再挤出绿芽吗?”(《体认爱的时刻》)康宇辰的诗则充满了自我争辩的声调,“因为很多愧悔和债,我的心痛着变得繁复”(《礼物》)。
    张慧君的《世界之美》更是典型中的典型,这组诗呈现出一幅艰难的精神跋涉图景。这位北大心理学博士写道:“人生的羁绊,在消逝中到来。/母亲、丈夫、孩子,借用了/已臻成熟的,秋天的苹果园。”(《八月》)“我”是谁?为何“我”的身份要被分配给母亲、丈夫、孩子?是谁来替“我”分配的?张慧君没有告诉我们,只是说:“为着生活,我学会/眺望”。她的生活是什么?——“工作要继续,/生育和养育是牺牲。/家里有做不完的事务,还要重复地为女儿读书,/陪她搭积木、玩彩泥、唱歌。”(《世界之美》)。注重语式锻造是她一贯的诗风,这次她却罕见地选择了口语,只因口语最贴近她的生存现实,能迅速、准确地再现其生活状态。“真理带着痛苦/来到。/鉴赏和爱皆是难事。”(《世界之美》)张慧君诗里的精神主体处于内外交困中,不禁令人深思:知识女性的精神自由如此之难,其他人呢?婚恋与家庭,是女性的保护墙还是另一道束缚?推而广之,在这个深受传统浸染又不断调整的社会框架里,女性该如何被定义,且如何定义自身?晚清以来,妇女解放运动后女性的境遇有本质的改变吗?如果去掉“女”字前缀,那些看不见的观念暴力,还将如何影响人类?凡此种种,诗不能完美地答疑,但它能忠实地记录下人们的困惑、徘徊与挣扎;最重要的是,给人以期待。
    精神的自塑尚未停步。李琬的两首诗一如既往地强调内在审视。在《自然》中,她是一位时间的打量者,从“四十平米的房间”出发,追问个体、日常、时间与意义。她看到“一切挣扎的核心”,想到“喧哗会被喧哗替代,/而沉寂终究得到了保存”。另一首《引力》带着她诗里常见的灰白色调。与这一色调相匹配的,是集沉吟、自白于一体的低声部语调。李琬擅用这种语调,对微妙情氛进行细密的处理。诗歌首句便写“城市依旧是灰色的”,交代了当下的存在背景。当她说出“我想要热烈地爱那平和的人,/想要平淡地爱那热烈的人”时,我看到,这位女诗人的生命空间在朝更丰盈与广阔的境地敞开。而这,不正是诗歌带给诗人的礼物吗?
    《诗刊》“北京大学女诗人专辑”以特定的身份群体为切入点,揭开当代知识女性写作的一角,展现出当代知识女性的灵魂风景。在女性的呼声越来越高,“女性崛起”也越来越可能实现的今天,这些女诗人的诗歌或会提供一份重要的历史样本,存留下这个时代的性别/文学/文化经验;同时,会成为一股坚固的话语力量,参与到当代文明体系的价值估量中。毕竟,从“他们”到“她们”,她们繁难而执着的精神雕刻还将继续下去。我相信,她们的努力,必将建成一个“我们”的传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