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创作谈 >

郭晓琦:种子一旦苏醒

http://www.newdu.com 2022-04-04 《长城》 郭晓琦 参加讨论

    关键词:郭晓琦
    我写小说也就是近三两年的事情,绝对的新手。要说起因,还得从诗歌说起。
    2016年到2017年期间,我断断续续写了一些“匠人”系列的诗歌。之所以关注这个题材,是因为一次回乡,正好碰上一个“老银匠”的葬礼,我突然就心生了悲伤。
    我悲伤不是因为一个人,而是一群人。
    我出生和成长在农耕文明发祥地之一的甘肃庆阳。小的时候,我见过好多并没有完全脱离土地的乡村匠人,诸如木匠、铁匠、银匠、石匠、毡匠、骟匠、皮货匠、补鞋匠、泥瓦匠、纸火匠、裁缝、屠夫……他们手艺之精湛,用现在的话说,足以让你惊爆眼球。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怀揣绝技的人已渐行渐远,悄无声息地退出了历史的舞台。谢幕谢得仓促而决绝,我为他们而“心有不甘”。基于这个原因,作为一个本土写作者,我能做的,就是按下“诗歌相机”的快门,为他们摄下一张张珍贵的黑白照片,留存在纸张之中,或者装饰在时间的墙上。
    “匠人”系列的诗歌陆续发表之后,那些记忆中的“老匠人”们,在我的脑海里却一个个“鲜活”了起来。他们带着生动又生涩的故事,迈着坚定又坚实的步子,风尘仆仆地赶了回来。这样的相遇,着实让我有些措手不及。我知道,对于他们所经历的那个艰苦卓绝的时代,和他们饱经沧桑的一生,一首诗的表达是远远不够的。一首诗,只是我从记忆的胡同深处捡拾回来的一粒种子,干瘪也好饱满也罢,羞涩也好从容也罢,它一旦苏醒,就会生根,会发芽,会成长……关于“匠人”的每一首诗,背后都隐藏着一个百折千回的故事,我没有把它讲出来,又放不下……时间到了2018年,春风浩荡之时,我心里也突生出一个浩荡的想法——种下一首诗歌的种子,给它阳光、雨水和肥沃的土壤,让其成长为一部枝繁叶茂的小说。
    当那个老毡匠的形象在我的脑海里越来越清晰,越来越丰满的时候,我毫不犹豫地写下了《崾岘》这个题目。而当我写下《崾岘》这个题目的时候,老毡匠的传奇故事一下子就扑面而来,像小说中的那场酣畅淋漓的鹅毛大雪……
    我确定我是受到了老毡匠的召唤,而且有种不能自已的冲动。我在这个四十年前的老故事中,遇见了我该遇见的人。他们淳朴、乐观、善良、真实、坚韧而又倔强……始终保持着那个年代的本色。他们都有人生中最艰苦的“崾岘经历”和相互之间和睦的关系,我无意改变什么,只是按照他们的生活节奏和时代步履,用文字重新经历了一遍,并顺其自然地走向一个温暖而又光明的结局。可能这样写小说顺从了些,简单了些,但在这个特定的“老故事”中,我不忍心让每一个出场的人物受到伤害,也不愿意让他们和他们的那个时代变得不伦不类。
    《崾岘》完成二稿后,我邀请三位朋友把过脉,他们的意见当然是不同的,但都弥足珍贵,给了我意外的启示。三稿时,我对小说重新进行了调整,并楔入了几个“一闪而过”的人物和一些重要的细节,使得《崾岘》更为厚重和开阔;也使得“崾岘”不再是一个地理名词和陇东黄土高原地区特定的地貌特征,不再是那个时代生活在崾岘中的人们单一而又艰辛的生活。
    崾岘成为一个隐喻,在身体上,在生命中,在人心里……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