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少儿 > 评论 >

创作谈 | 张琳:书中的一切,几乎成为我自己的人生经历

http://www.newdu.com 2021-12-21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张琳 参加讨论

    
    
    写完《草原额吉》有些日子了,我的耳边依旧回响着马头琴悠扬、深情而低回宛转的乐声和蒙古族长调悠长舒缓、意境开阔的旋律,嗅得到蒙古包里焦黄炒米、雪白牛奶的芳香……书中的一切,几乎已经成为我的一段切实而重要的人生经历。
    《草原额吉》是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策划的重点图书,我有幸、有缘写作该书。刚触碰这个选题,我就被它厚重的主题和感人肺腑的故事深深打动。它展示和赞美了中国文化根脉里最为可贵的大公无私、舍己为人、奉献付出的精神,讴歌了草原人民柔软、深沉的大爱、大美、大德。阅读和了解了相关背景后,我的内心涌动起创作热情。
    作为主旋律儿童文学作品,它自带厚重主题和丰富精神内涵,关键是如何围绕着主题,架构曲折、饱满而引人入胜的故事,塑造真实、生动、典型的人物形象,让蕴含其中的辽阔浑厚的爱澎湃流动起来,在作品中展现有品质的审美理念。大到作品框架、一波三折的故事、跌宕起伏的情节,小到每个角色的每句话、每个神态,甚至发型和衣饰颜色,还有那一件件草原风物……称得上是一个浩繁工程。
    小说背景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那是我还没有出生的年代,而故事发生的内蒙古大草原,我也从未涉足。所以,除了大量的素材寻找、收集、梳理工作,还特别需要扎实而丰沛的文学想象力。想象力是建立在历史背景、民族文化、地域和人性等的真实基础之上的。因为爱是这部作品的灵魂,所以感情就成为最为关键和重要的元素,要领会和捕捉不同角色的内心活动和心灵轨迹,展示和表现情感的复杂性、微妙性,以及水到渠成的变化和美好。它的展开和飞翔,依靠的是人同此心、情同此理,以及由此延伸的对于爱、情感、人性的洞察。我想,年代虽不同,但人性、人情和爱是相同的,也相通。从天性而言,我还算有较强的共情能力,因此对创作很有信心。
    更幸运的是,我不是孤军作战。《草原额吉》是一个集体创作。苏少社社长王泳波参与了我的写作,在这位文学博士、具有人文情怀和实干精神的资深出版人的鼓励和点拨下,我上了一堂高品质的文学写作课,他说:“长篇小说,赢在结构。”“一定要有丰富的剧情冲突,展示矛盾,以文学化解矛盾。”“如果文字感觉好,就能出精品。”“文字是水,润泽万物。作家天生带水而生。”“我似乎嗅到了内蒙古大草原的味道。”
    王社长建议我先出个人物谱,再梳理故事主脉。他说,深入额吉内心,把人物刻画好,主题就会美丽动人,用文学向那个时代的侠骨柔情致敬,表达中国文化根脉里的柔软和人性大爱。
    写人物图谱,是个有意思的过程,我沉浸其中,和每个角色互动、切磋,彼此越来越熟悉、相知。在为角色画像、展示其性格和心理特征的过程中,作品结构也随之明晰、生长起来。由此我明确地体会到,作品结构和人物的形象、性格是相互关联的,人物形象、性格的塑造和改变,会为作品结构和故事发展提供基础背景和内在逻辑联系。构建人物图谱的过程中,我越来越热切地喜欢上作品中的人物,和他们的感情越来越浓。实践证明,出人物图谱,是写作长篇小说一个重要而有效的方式。过去我的许多作品,事先自然也要构想角色,但都是在脑子里琢磨。现在发现,把人物图谱通过文字铺陈,和只在脑子里过一下,在实际写作中,效果完全不一样。
    动笔之初,我写得略显滞涩。构想中的人物在笔下出现时,我会小心谨慎,而他们似乎也在左顾右盼,言行拘谨。写着写着,我和他们越来越熟悉,每个在故事中出场的人都成了我的老朋友,或者说我自己也渐渐成了他们中的一个,此时的气象就大不一样,情节和人物大体都能在自己的驾驭之中,人物、情感、场景、故事都配合着潺潺流淌,有些场景,我是流着泪写出来的。在内心的愉悦和爱的冲撞中,嗅着内蒙古大草原的味道,我完成了书稿。后来责编告诉我,审读文稿时,她几度被其中的故事和营造的氛围感动得热泪盈眶。隔着千里,我想拥抱一下她,谢谢她的共鸣和肯定。
    抒写这部文稿,我感觉自己经受了一次洗礼。60多年前,那场浩大而温暖人心的“国家行动”,在辽阔的内蒙古草原上具体而微地转化为以托娅为代表的草原额吉们的一举一动和一言一行。这种辽阔博大又温柔的爱全程沐浴我,我持续不断地感受到爱的力量的强大与美好,以及对心灵的净化、锻造和升华。
    浸润我的还有蒙古族文化。作为故事情节展开的地域文化背景,也作为营造作品审美氛围和意境的重要元素,我用了些功夫学习、体会它带来的浓郁独特的美感、源源不断的激情,以及对心灵的养育。同时,我间接地经历和体会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不止喜欢上了内蒙古,喜欢上了草原额吉,也喜欢上了马头琴、蒙古族长调、古老的勒勒车、炒米,甚至喜欢上了草原上的狼……我从小就对一切富有特点的人和物情有独钟,而内蒙古草原的这一切,正是一缸不饮自醉的美酒!
    我一直把儿童文学作品的审美和文学性,看得几乎和主题和题材同等重要。儿童气象和童年精神本身就天然具备审美特质,在一派天真之中蕴藏着它的审美秘密和深邃意蕴。写作儿童文学作品时,我有点偏爱成人审美。单纯依靠儿童意趣,或者单纯运用成人审美,都是偏颇的、不完整的。我一直情不自禁试用的方式是,意趣是儿童的,而在文字审美表达上是成人化的,这样可能利于打造品质,避免简单化和幼稚化。在《草原额吉》中,我写到了纸折的“东南西北摇摇头”和羊骨头“嘎拉”等儿童游戏,以及许多表现孩子天真童趣的场景和情节。以成熟的审美来抒写这一切,就有了很强的文学性,而不是只停留在照相似的摹写。这样的作品对孩子更有熏陶和提升力量,读者的年龄跨度会更大。
    经历了这次写作,我的内心收获丰厚。这也让我愈加体会到“爱的教育”和熏陶对于孩子的重要性,现在我正满怀温柔爱意,等待小读者们通过阅读这部小说获得爱的沐浴和滋养,让他们的心和脚步都喜悦而从容。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没有了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