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少儿 > 评论 >

“恶之花”疗愈童年的悲伤底色

http://www.newdu.com 2021-11-17 文艺报 许 超 参加讨论

    
    近年来,韩青辰的儿童文学创作题材新颖、涉猎广泛,以女性作家特有的柔情细腻将笔触伸向少男少女的成长、湿润厚实的乡土以及残酷冷峻的社会阴暗面,进一步拓宽了儿童文学社会表现的广度和深度。
    可能是警察身份的特殊性使然,使得她的视线总是聚焦于抑郁症少女、网瘾少年、艾滋病孤儿、流浪儿童、烈士遗孤和少年犯等处在社会边缘的儿童身上,例如《文静女生日记》《苏醒》。在这些作品中她从不站在高高在上的成人写作者姿态,而是怀着极大的人文关怀温情地注视着这些孩子,倾听他们的故事,以期疗愈他们童年的伤痕,她的文字是有人道主义温度的。然而,和韩青辰书写的边缘儿童群体一样,这些文字来到市场上似乎并未引起足够关注,中篇小说《黑鼻子》正是其中被遗忘的一员。
    朱自强曾说,儿童文学的创作者被命定地赋予了一种无法消解的关系,“成人”与“儿童”的关系,因而,作家在儿童文学创作过程中具有着一定的“价值选择”与“自我表现”。一直以来,儿童文学界一直在为儿童文学应展现什么样的世界争论不休,而韩青辰在小说《黑鼻子》中作出了解答。她丝毫不回避现实,认为儿童应当了解痛苦、恐惧、不快和背叛,坚持深入现实的苦难书写,力求以文字救赎孩子们的童年。在乡村苦难题材已经相当成熟的当下,这部小说还能如此打动人心,主要归功于作者对儿童文学边缘生态的强烈使命感、对人性复杂性的开掘以及极具感染性的情感力量。
    读韩青辰的《黑鼻子》,阵阵心酸与不解几乎让人不忍再继续阅读,小说所展现的乡村社会价值体系似乎离我们很遥远,可细细想来“王园子”社会并不是作者凭空虚构的小说情境,黑鼻子也并不是唯一的受害者。韩青辰以其真实而细腻的笔触让儿童读者接近真实且被人们忽略的世界,可以说,这部作品的受众不仅仅为儿童读者,更值得成人读者的反思。
    在《黑鼻子》中,韩青辰展现了一个价值观扭曲畸形的社会,以欺辱嘲弄为娱乐,上到成人教师下到儿童,随意地欺凌嘲弄弱势群体已经成为这个村子的常态。以善良为愚蠢,黑鼻子将货郎多找的钱还给他,然而“大家统一的认为黑鼻子傻气,货郎前脚走,他们就虎着脸教训”,黑鼻子被欺辱只因他太过善良,在这里正常的群体道德已不复存在。以金钱名利为唯一追求,麻秆爸爸进城村里人立刻将其奉若神明,企业在乡下开办工厂极大地破坏了村里的环境,可是没有人愿意放弃对金钱的追求。与此同时,作者也在探讨人性的复杂性问题,即欺凌者与被欺凌者以及两者位置发生转换后的动态心理,通过刻画山猴子、麻杆、红补丁等人对黑鼻子的态度及变化,展现出这一类群体人性的复杂与不可知性。韩青辰的笔触淡却真实残酷,温情中又饱含了强大的精神力量,让读者在黑鼻子第一次得到尊重的那一瞬间无数辛酸与感动直击心底,久久不能忘怀。同时,韩青辰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暗含着对王园子功利价值观的强烈讽刺,“这个年代的人认老板当然胜过先生”,以及后来黑鼻子救落水儿童成为了大英雄,可是没有人深究黑鼻子怎么在上课时间跑出去的问题,作者的情感指向和价值认同在此展露无遗。
    小说关注处在社会边缘的弱势儿童群体,主题的阐发是从黑鼻子不被理解不被尊重的遭遇而由此生发出来的,因此韩青辰在小说中着力设计了两类反差极大的人物形象形成对比,即以黑鼻子为代表的善良的少数派和以王园子社会为代表的邪恶的大多数。两类人物不断交锋形成极大的小说张力后,在王园子社会发生的种种矛盾不禁引发读者的思考:当群体社会的价值体系已经颠倒,“恶”成为集体无意识,“善”反倒成为异类时,黑鼻子的坚持是否还有意义?答案是肯定的,王园子社会与现代文明社会之间强烈的反差正是作者刻意呈现到读者面前的,社会的另一面虽然被儿童文学选择性忽视但却是真实存在的,在血淋淋的现实面前才见黑鼻子“善”之珍贵,可见这是作者真正所想要拯救和守护的。
    韩青辰在一次采访中曾提到,童年决定一生,问题生命都源自问题童年。童年是生命的底色,而这种底色在《黑鼻子》中是悲伤的。作品首句“献给那些不被理解与不被尊重的孤独的孩子们”,不被理解指向的是王园子社会把黑鼻子的善良当作异类,和班马笔下的李小乔系列一样,大多数的童年是压抑的、孤独的,而小说中更为特殊的是黑鼻子的不被理解不仅是来自于成人社会,更多的则是来自于身边的儿童群体。不被尊重指向的是王园子社会对黑鼻子外表的嘲弄,外表被无限放大反复嘲弄,直至“缺陷”成为他的代名词,村民们再也看不到黑鼻子身上的闪光点。天生的缺陷成为了黑鼻子的原罪,“这辈子他为它当定了丑角”。小说中韩青辰对黑鼻子的艰难处境传达出了强烈的拯救意识,仿佛一只柔情的大手扶持着黑鼻子在黑暗泥淖中挣扎着站起,帮助他拂去污泥盛放出自己真正的色彩,以女性作家特有的柔情对其遭遇始终饱含着温情的关怀。
    孤独的黑鼻子所需要的拯救是被看见、被理解、被尊重,在故事的结尾作者安排了一场戏剧性的“拯救”,是更为浪漫化的符合儿童文学创作“儿童性”的结尾——黑鼻子下水救人被电视台宣传成为了大英雄,医院也给他免费祛除黑斑。这是美化了的现实,同时也吻合韩青辰在小说中始终倾注在黑鼻子身上的人文关怀意识,虽然削弱了作品一部分的批判现实的力度,稍显失真,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儿童文学中的黑暗成分,令读者在反思现实的同时继续饱含对美好人性的期待。这样的结尾是韩青辰对黑鼻子善良人性的“看见”和高扬,是儿童文学的内在价值追求,我们的时代需要好的儿童文学作品来告诉孩子们正确的价值观。
    韩青辰对苦难孩童书写的偏爱,正是出自其人文关怀的立场。她采用外部观察的方式去书写苦难儿童,从将某种人生经验传达给儿童的愿望出发而创作儿童小说。正如她曾说:“我一直写成长的困境与挑战,我是想与挫折中挣扎的灵魂同在,更希望孩子们从小多知道些生活的艰辛与不易,在文字里先备生命课,炼出独立勇敢、无坚不摧、正直向上的品质。”《黑鼻子》正是韩青辰站在儿童利益的根本立场上,引领着儿童去正确获取生命健全成长和发展的方式,在苦难中成长——这正是她以儿童为本位进行的独特的人生表现。
    儿童文学是极具使命意识的文字,这就要求创作者必须对儿童人格塑造怀有强大的担当意识,对儿童内心世界抱有着真切的人文关怀意识。“黑鼻子”是作者在黑暗中为人们燃起的一个火把,是泥潭中盛放的一朵花,是在直面惨淡世界时倔强的一份希望,这部小说既是现实与浪漫交织的产物,也是作家站在儿童本位上对儿童人文关怀的深度表达。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没有了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