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对军事感兴趣,小时候喜欢看战争题材的小画书、小说和电影,后来喜欢看战争题材的电视连续剧,有许多年看新闻时必须要看看军事新闻(以及农业新闻),这可能是许多男性的共同倾向。但我也从未想过要参军入伍、行军打仗。看来喜欢军事只是古代一种战士基因的遗留,只是一种爱好而已。 上世纪70年代末上大学时,我结合学习古代汉语,读了一些兵学书,后来见到兵学图书,都会有选择地买几本。比如上世纪80年代,那时候见到战士出版社出版的《战争艺术》《作战理论入门》等内部发行的军事书,我会想尽办法买上一本,并且在上面签上自己的大名和购买日期。上世纪90年代初,见到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一套“中国兵家经典译注丛书”,就赶紧买了《孙子兵法译注》《孙膑兵法译注》《尉缭子译注》等多种,想起来就拿来翻一翻。后来对国外的军事理论著作又感兴趣,影响较大又有中文翻译的都会买来阅读。 就这么积累了几十年,觉得一个人能够有多种爱好,又能持续下来,首先是一种莫大的享受,另外也会感觉人生挺有意思的,就觉得一个人虽然只有一生,但有了这些爱好,那享受就不仅是一个普通的一生了,而是许多个一生:既有一个普通生活的一生,又有一个文学写作的一生,还有一个军事阅读的一生,另有一个莳花弄草的一生,还有一个喜爱田野的一生,又有一个阅读古代传统经典的一生,再有一个天地云游的一生,另有一个牌戏博弈的一生,还有一个交流演讲的一生,等等,这样一算,就太值了,可以说,这一辈子是赚大了! 2019年秋天,我到厦门参加两岸四地文化交流会议,带着电脑,白天开会,晚上在宾馆房间里,开始写《长江边的〈孙子兵法〉》,打算了却自己一直以来的一个心愿,把几十年零零星星却一直持续不断阅读《孙子兵法》的想法和心得,通过一本书的形式固定下来。因为早已把《孙子兵法》读熟了,我又特别喜爱古代汉语,因而写起来没有障碍,更是一种放松和享受,书很快就写好了。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最早最著名的军事理论著作,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也是世界公认的现存最古老的兵书。依传统军事理论界观点,《孙子兵法》是人类历史上的三大兵书之一,另外两大兵书是普鲁士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和日本宫本武藏的《五轮书》。 中国的兵学思想,在先秦时期已经滋养得十分丰厚了。先秦儒家经典虽然未见专门的兵学专著,但却不乏关于战争的论述。例如《论语》里子贡问政,孔子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这话的意思是,对统治者而言,稳定社会,巩固政权,最重要的因素有三条,即粮食充足,军备强大,老百姓信任。孔子在另一个场合又说:“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这句话的意思是,善人教导人民七年时间,就能够让他们去打仗了。这也算是孔子的兵法思想了吧,不过孔子说的主要还是仁政。另有一次,卫灵公向孔子请教军队列阵法,孔子回答说:“礼仪方面的事,我曾经听说过;军旅方面的事,我没学过。”这一方面可能说明孔子的确不懂军事,未研兵法,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孔子不太耐烦和卫灵公交流这方面的想法。孟子在谈到用兵时,则说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等话,不过这都不是典型的动武用兵之法,而是役民执政之道。 《老子》中也有许多涉及军事思想的片段,例如三十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三十一章“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三十一章“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五十七章“以正治国,以奇用兵”,六十九章“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等等,都是精彩深邃的兵学思想。此外,老子的水柔克刚、水能应物随形、无为而治等观点,也与他的战争观两相结合。但这些兵法思想,只是《老子》哲学思想的一个较小的组成部分,透过兵法内容,作者能够更好地说明他对世界的看法。我们从《老子》里看得很清楚,谈论社会科学是老子的弱项,也是《老子》中次要或拉低了《老子》思想高度的那一部分;谈论哲学或抽象社会学的那些内容才是《老子》的强项,才是《老子》之所以达到它人类思想最高峰之一的根源和基础。《庄子》里虽然有零星的关于战争的说道,却基本远离了兵法。 当然,兵学思想和系统的兵法著作还不是一回事。可以说,《孙子兵法》是中国先秦时期兵法思想的集大成之书,是当时最高水平的体系性的军事思想著作。 之所以在《孙子兵法》前面加上“长江边”这样一个限定语,是因为孙武虽然是当时山东半岛上的齐国人,大约和孔子同时代,但按照司马迁的说法,当年孙武拿着自己写的兵书十三篇去找下家,找来找去找到了长江流域的吴国。他成功地说服了吴王阖庐(即阖闾)接受他的战争观点和方法,阖庐最终拜孙武为将,向西打败了强大的楚国,攻入了当时楚国的都城郢(今湖北江陵北)。 看来,2000多年前的人生,跟现在的情况也差不多。酒不香的时候,就怕巷子太深了,人家走不进来,见不到真面貌。酒香了以后,自己选择的余地就大了,到那时候,到底是店大欺客,还是客大欺店,那就不一定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