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 | 立秋:悠然奏响,与夏告别的旋律 立秋,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每年8月8日前后进入立秋,这是隶属秋季的第一个节气。 通常每年的“七下八上”,是全国多数地区最热的时期。立秋之后的第一个庚日才是末伏,再过10天才正式出伏,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才正式宣告结束。所以立秋之后的半个月左右,炎热的天气还会持续。在我国民间,人们会将立秋之后的炎热天气,称为“秋老虎”。 不过毕竟是立秋了,天气转凉是大的趋势,早晚的温差开始加大,夜间开始有了阵阵的凉意。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所谓“揪敛”,本意是抓住,引申的意义是,到了这个季节,天地趋于收敛,万物渐次成熟。 #立秋三候 # 一候凉风至 所谓“凉风”,只是西风的代称。并不是指一到立秋转瞬清凉。立秋之后,虽未出伏天,但天气在慢慢转凉,我国许多地区开始刮偏北风,立秋后的微风中已有了凉意。 “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宋时立秋,皇宫里通常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了!”,音震天地,叶子瞬即便从梧桐树上应声而落,这一叶落,盼到入秋的笃定。 # 二候白露生 “白露”指的是初秋时节的薄雾蒙蒙,由于昼夜温差变大,地表水蒸气低温凝结,清晨的大地上会出现白茫茫的露珠。 唐代诗人戴察《月夜梧桐叶上见寒露》中写道:“萧疏桐叶上,月白露初团。滴沥清光满,荧煌素彩寒。风摇愁玉坠,枝动惜珠干。气冷疑秋晚,声微觉夜阑...”不仅形象地记载了露形成的气象环境,也仿佛在一动一静之间,隐约听到白露摇摇欲坠的声音。 # 三候寒蝉鸣 蝉,夏日里的音乐家,正在奏响一年最后的乐章。那若断若续的寒蝉之鸣,乃秋之凄美,令人恻隐和怜惜。 秋后寒蝉鸣,更像是“生命的绝唱”,而它下一轮的生命之歌要在幽暗死寂中经过漫漫长年的等待。 #立秋习俗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是我国重要的岁时节日。早在3000年前,古人就有“立秋之日迎秋于西郊”的仪式。至今,不少习俗仍在流传。 01 秋社 立春、立秋后第五个戊日为社日,分别称为春社和秋社。古时候,人们春祈秋报,春天恳请上苍保佑农桑丰稔,到了秋天,叩谢上苍保佑获得丰收,仿佛还愿,正是“随分耕锄收地利,他时饱暖谢苍天”。 韩愈有句诗描述了秋社:“麦苗含穟桑生葚,共向田头乐社神。”春华秋实,为了温饱,人们的礼数可谓周全。 02 贴秋膘 从前人们因为夏天天气太热,农活儿太累,消夏的能力有限,常常热得没有食欲,也没有睡意,所以日渐消瘦,没精神也没力气。所以秋风一起,人们应该多吃些肉食,补充一下伏天的亏虚,提高免疫力。“贴秋膘”由此而来。这一天,即使是普通人家,也会吃炖肉、烧排骨、炖肘子、白切肉、红焖肉、肉馅饺子、炖鸡、炖鸭、红烧鱼,等等,尤其要给壮劳力补补身子。 03 晒秋 立秋时节,田间地头处处可见人们“秋忙”的身影,农家小院晒满了玉米、辣椒、大豆等农作物,呈现出诗一般的“晒秋”景象。如今在江西婺源的篁岭古村,晒秋已经成了农家喜庆丰收的“盛典”,篁岭晒秋被称为“最美中国符号”之一,每年吸引数十万人前去赏秋拍摄。 04 咬秋 在立秋这天吃西瓜或香瓜,称“咬秋”或“啃秋”。寓意炎炎夏日酷热难熬,时逢立秋,将其咬住。人们相信立秋时吃瓜,可免除冬天和来春的腹泻,清除暑气、避免痢疾、不生秋痱子。 05 食秋桃 立秋时节,杭州一带流行“食秋桃”。也就是立秋时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每人一个,吃完把核留起来。等到除夕这天,把桃核丢进火炉中烧成灰烬,人们认为这样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06 立鳅 有些地区在立秋时还会“立鳅”。如果秋季有大风大雨,立秋这天稻田里的泥鳅就会在水里立直。所以每到立秋,有经验的老人都会抓一条泥鳅放在水里,预测这个秋天会不会有大风大雨。 #立秋诗词 在古人眼中,每个季节,无论严慈,都是对于万物的悲悯。春天,护佑万物复苏;夏天,纵容万物成长;秋天,催促万物成熟;冬天,强制万物休息。就物候而言,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就气温而言,秋天是酷暑之后的宜人季节。所以人们对于秋天,有着格外的偏爱。 《初秋》 唐·孟浩然 不觉初秋夜渐长, 清风习习重凄凉。 炎炎暑退茅斋静, 阶下丛莎有露光。 《立秋日登乐游园》 唐·白居易 独行独语曲江头, 回马迟迟上乐游。 萧飒凉风与衰鬓, 谁教计会一时秋。 《立秋日》 唐·司空曙 律变新秋至,萧条自此初。 花酣莲报谢,叶在柳呈疏。 澹日非云映,清风似雨馀。 卷帘凉暗度,迎扇暑先除。 草静多翻燕,波澄乍露鱼。 今朝散骑省,作赋兴何如。 《立秋》 唐·刘言史 兹晨戒流火, 商飙早已惊。 云天收夏色, 木叶动秋声。 《立秋二绝·其一》 宋·范成大 三伏熏蒸四大愁, 暑中方信此生浮。 岁华过半休惆怅, 且对西风贺立秋。 《立秋日闻蝉》 宋·杨万里 老火薰人欲破头, 唤秋不到得人愁。 夜来一雨将秋至, 今晚蝉声始报秋。 《立秋》 宋·刘翰 乳鸦啼散玉屏空, 一枕新凉一扇风。 睡起秋色无觅处, 满阶梧桐月明中。 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来源:人民出版社读书会微信公众号 责编:周凤玲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