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王世贞:《读书后》卷一,方勇:《庄子纂要》八,北京:学苑出版社2012年版,第640页。 ②例如方勇《中国庄学史》(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中的“苏轼的庄子学”一章、台湾学者简光明的《苏轼“庄子助孔子”说及其影响》(《诸子学刊》第十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等系列文章都在讨论庄子与儒家的关系。 ③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347页。 ④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第347-348页。 ⑤王水照、朱刚:《苏轼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63页。 ⑥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第102页。 ⑦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第725页。 ⑧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第94页。 ⑨戴明扬校注:《嵇康集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402页。 ⑩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1363页。 (11)郭象注,成玄英疏:《南华真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84页。 (12)郭象注,成玄英疏:《南华真经注疏》,第140页。 (13)郭象注,成玄英疏:《南华真经注疏》,第12页。 (14)郭象注,成玄英疏:《南华真经注疏》,第155页。 (15)陈寅恪:《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审查报告》,《陈寅恪集》,北京:三联书店2015年版,第283页。 (16)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第1961页。 (17)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三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66页。 (18)普济:《五灯会元》卷七,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374页。 (19)焦竑:《澹园集》卷二二,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293页。 (20)刘真伦、岳珍校注:《韩愈文集汇校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1114页。 (21)王水照主编:《王安石全集》第六册,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1231-1232页。 (22)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三卷,第68页。 (23)王应麟注,翁元圻辑注:《困学纪闻注》,北京:中华书局2016年版,第1192页。 (24)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第1379页。 (25)陈长方:《步里客谈》,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8页。 (26)内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时代观》,《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一卷《通论》,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10页。 (27)脱脱等:《宋史》,卷二○二,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5031页。 (28)王夫之:《宋论》,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4页。 (29)脱脱等:《宋史》,卷四三九,第12997页。 (30)脱脱等:《宋史》,卷四四六,第13149页。 (31)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二一,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5370页。 (32)《苏辙集》,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126页。 (33)王文诰辑注:《苏轼诗集》,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275页。 (34)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第1834页。此篇又题为《论修养帖寄子由》。 (35)程颢、程颐:《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246页。 (36)王水照主编:《王安石全集》第六册,第1231-1232页。 (37)脱脱等:《宋史》卷三三六,第10775-10776页。 (38)脱脱等:《宋史》卷十七,第323页。 (39)徐师曾:《庄子论》,方勇:《庄子纂要》八,第659页。 (40)《叶适集》,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版,第712页。 (41)叶梦得:《石林燕语避暑录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111页。 (42)郎擎霄:《庄子学案》,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4年版,第337页。 (43)楼钥:《攻媿集》卷七十五,方勇:《庄子纂要》七,第405页。 (44)洪迈著,孔凡礼点校:《容斋随笔》,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367页。 (45)林希逸著,周启成校注:《庄子鬳斋口义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1-2页。 (46)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合肥:黄山书社2010年版,第3659页。 (47)焦竑:《澹园集》卷二二,第293页。 (48)杨儒宾:《儒门内的庄子》,台北:经联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版,第126页。 (49)刘鸿典:《庄子约解》,方勇:《庄子纂要》八,第1160页。 (50)王邦雄:《中国哲学论集》,台北:学生书局2004年版,第201-202页。 (51)陈赟:《庄子对孔子的消化:以中国思想的轴心奠基为视域》,《中山大学学报》2017年第6期,第93页。 (52)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第347页。 (53)程俱:《北山小集》,方勇:《庄子纂要》七,第326页。 (54)晁公武撰,孙猛校证:《郡斋读书志校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479页。 (55)王夫之:《庄子解》,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351页。 (56)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87页。 (57)刘笑敢:《庄子哲学及其演变》,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91页。 (58)张恒寿:《庄子新探》,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10页 (59)张丰乾编:《〈庄子·天下篇〉注疏四种》,北京:华夏出版社2016年版,第373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