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城市创业者的形象塑造与价值建构

http://www.newdu.com 2021-07-08 《中国文学批评》 周思明 参加讨论

    关键词:城市创业者 形象塑造
    摘要:在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交织中的创业题材文学创作,其出发点和归宿应始终落在“人”身上。作家紧密围绕“人”这一实践主体,真正写深、写透、写好创业实践活动中的人,凸显人的主体性与审美特质,致力于美学的与历史的创造价值,才能写出具有思想价值和审美价值的创业题材文学作品。反思书写城市尤其是深圳等地的创业题材文学创作,在思想、艺术诸方面的特征及存在的短板,对提高创业题材文学创作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关键词:城市创业者 形象塑造 审美辨析 价值建构
    创业一直是伴随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热词,也是一个关乎社会历史变革的重要命题。创业是以实践性为根本特征的人类社会活动,人们通过不懈努力和奋斗,改善自身和国家的命运,获得自我与民族的自由和幸福。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积极扩大对外开放,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在文学领域,相较于《三里湾》《山乡巨变》《创业史》《艳阳天》等涉及农村创业题材的文学创作,改革开放以来聚焦城市创业题材的文学作品纷纷涌现。以个体户、企业家、科技工作者、文化工作者、快递小哥、城市治理者等为主人公的创业题材作品,表现国家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伟大成就,呈现改革发展40多年来的艰辛历程,记录经济发展过程中那些普通人的创业发展故事,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内容和新亮点。研究和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创业题材文学创作的经验和不足,对繁荣发展新时代中国城市文学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一
    2020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广东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是建立经济特区时间最早、数量最多的省份。深圳是改革开放后党和人民一手缔造的崭新城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一张白纸上的精彩演绎。深圳广大干部群众披荆斩棘、埋头苦干,用40年时间走过了国外一些国际化大都市上百年走完的历程。这是中国人民创造的世界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广东、深圳等地取得的辉煌成就值得充分肯定。40多年来,这些区域的作家作为改革开放历史的在场者、参与者和书写者,以多种体裁记录和讴歌人民披荆斩棘、激情创业的峥嵘历史。他们创作的以塑造创业者形象为使命的文学作品,讴歌历史伟业、凝聚创业力量,刻写民族奋进足迹,留下可歌可泣的创业文学记录。
    多卷本报告文学《奋斗与辉煌——广东小康叙事》,是一部体现集体智慧和力量的鸿篇巨制,由13名广东作家联袂创作,100余万字篇幅,600多个生动故事,1000多个人物,被誉为广东现实题材创作的小康“创业史”。其美学定位是通俗历史、百姓故事、家国情怀、全球视野;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则是该作品的主题定位。这部报告文学以时间为经、人物和事件为纬,以普通百姓生活变化为立足点,采取编年史方式构建作品框架,呈现从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至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期间广东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科技创新等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全书共6本,分别是4卷本报告文学《卷一·百端待举(1978—1991)》《卷二·风生水起(1992—2001)》《卷三·攻坚克难(2002—2011)》《卷四·逐梦飞扬(2012—2020)》,以及文字版、图片版纪录档案《广东小康大事记(1978—2020)》和《广东小康相册(1978—2020)》。就写作技巧来看,作品以小人物反映大时代,叙写在城市化语境中广东普通创业者为摆脱贫困所做的艰辛探索和全力拼搏;从个体户经营、经济特区建设、科技创新、流行文化兴起、服装设计、铁路修建、劳务市场、广交会、六运会等多个方面,采取以故事带人物或人物带故事的手法,以大开大合的改革实践和生动鲜活的民间话语,生动而立体地诠释了“敢为人先、务实进取、开放兼容、敬业奉献”的精神,全面展现了广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历程,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创业题材报告文学力作。
    陈启文的长篇报告文学《为什么是深圳》,则以企业家创业为圆心,铺展开一幅深圳40年创业的历史画卷。作家选取了四家企业,分别是位列世界500强的科技企业华为和腾讯,21世纪强力崛起的创新企业大疆和云天励飞,围绕此“深企四强”以及它们的领军人物展开其创新、创业的深圳故事。由此,读者不难体会到在国家战略和政策指导下,深圳市委市政府以及杰出企业家、广大科技人才追赶世界先进水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烈历史使命感与“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而这也就是中国故事,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高度凝缩与文化象征。长篇报告文学《为什么是深圳》内容扎实厚重,表述剀切翔实,内涵富于历史感和当代性,风格严谨、扎实、大气、前卫。
    李子彬的长篇自传体作品《我在深圳当市长》,以第一人称讲述作者担任市长期间的故事,既鲜活生动又真实可信,涉及当年深圳改革发展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和实践,如对深圳社会治安的全面彻底治理、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制定深圳长远发展规划等,从领导干部视角表现出深圳人创业发展的奋斗历程。这部作品显然属于非虚构性写作,其着力点不在于追求文辞和故事的华美,而在于凸显真实感和亲历感,是作者对自己就任深圳市长期间带领团队和市民开拓创新的实践经验概括。它既具有难能可贵的特区城市治理经验价值,也饱含共产党人执政为民的公仆精神。在写作过程中,作者本着“不虚美,不隐恶”的态度,真实记述历史,呈现民本情怀。全书立意高远,思路清晰,有理有据,扎实可信,堪称一部颇具文献价值和人文价值的传记作品。
    涂俏的纪实文学《袁庚传》塑造了被誉为“中国改革开放实际运作第一人”的袁庚。作品采用了第三人称,反映主人公袁庚在深圳蛇口半岛2.14平方公里土地上开启破冰之旅,创建了蛇口工业区,并首创“深圳十大观念”之一的“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深圳作家何良的报告文学《八卦岭之春》刻画了深圳工业区工程基建指挥部总指挥尚志安的形象。尚志安仅凭7个人和1万元开办费,住竹棚、吃泡面,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开发工业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少到多、从穷到富,探索了一条边建边卖、边卖边建的低投资、高速度、滚雪球式开发工业区的创业新路。段亚兵的长篇纪实文学《深圳拓荒人——基建工程兵创业纪实》,则以复转军人的角度,讲述基建工程兵2万人集体转业到深圳经济特区的创业故事。这三部作品有一个共同点,即文笔朴实无华,内容扎实饱满,充满创作激情,凸显了鲜明的时代特征。
    谢友义的长篇小说《广州工人》,在历史与现实交织的背景上,以浓墨重彩表现改革时期国企突围的艰难和中国产业工人可贵的责任与担当,刻画了新时期产业工人的生动形象,再现了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艰辛、矛盾、挣扎、奋斗,以及他们敢于创造、为国争光的理想信念和精神风貌。正如有的研究者所指出的,小说“故事情节源于现实却又高于现实,显示出作者理性思考和艺术升华的能力”。深圳作家王丛飚的长篇小说《血路》写工程兵集体转业后投身深圳特区建设,成功刻画了几位特区创业者形象,彰显转业军人百折不挠、愈挫愈勇的非凡气概。深圳作家樊希安的长篇小说《鹏城飞歌》同样写的是投身深圳早期建设的基建工程兵部队官兵的故事,还原了那段艰辛的创业史。
    杨秀生的长篇小说《公平竞争》,披露了深圳特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和矛盾,成功塑造了企业家陈扬的形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然而,一些人却利用经济体制变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图谋不轨,进行非法交易,攫取不正当利益。这种现象,在描写早期深圳创业题材的文学创作中,有着真实而深刻的反映。作者杨秀生在辞去公务员身份下海经商后,就遭遇了创业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掣肘和弊端,并将之写进了自己的小说中。小说的主人公陈扬,曾为市委书记、市长苏浩的秘书,下海后任银河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扬人品正直,精明强干,雄心勃勃。他靠自己的拼搏苦干,开发出HG系列产品,却被竞争对手高干子弟陆天泉窃为己有。身为宇宙公司老板的陆天泉,根本没把平民出身的陈扬放在眼里。个性要强、立志在商海沉浮中大展宏图的陈扬,对这种不公平的竞争极为愤懑,他要与陆天泉一决雌雄。作家对陈扬的塑造也很真实,没有把他写成完美无缺的“高大全”的形象。在个人感情问题上,陈扬也有功利诉求,他与苏荃的感情不排除对她的爱慕,但也有企图通过苏荃的靓丽、能干达到战胜陆天泉的目的。后来,为了拿到北京的批文,陈扬不惜违心与暗恋自己的高干女儿黄雅兰结婚,与原配妻子方萍离婚。这种拿婚姻换事业以改变自身命运的行为,在中外文学作品中不乏其例,凸显了小说人物的“成功焦虑”。《公平竞争》的价值就在于,揭橥了市场竞争中存在的矛盾、问题,展现了权力寻租者与守法经营者的博弈、角斗。小说对特区企业经营环境入木三分的描写,体现出了一名现实主义作家的真诚与勇气。
    二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创业题材作品的创作经验启示我们,此类文学创作不仅要书写符合现实经济逻辑的故事,体现经济运行规律,具有相应的行业特征和浓郁的行业生活气息,更要重视人物的情感逻辑、思想逻辑,体现出托尔斯泰笔下的“心灵辩证法”。创业是一个含义宽泛的范畴,包括各行各业的创造性劳动实践。塑造创业者形象的文学作品,应符合行业专业特征,比如描写财经类、地产类行业的小说,在叙事中应注重表现财经、地产行业的运营规律,凸显与其他类型作品不同的经济逻辑。更重要的是,这些作品不仅要表现出相应的经济逻辑,也要具备情感逻辑和思想逻辑的合理性。以塑造创业者形象为主要内容的文学作品,需注重人物性格刻画、典型人物塑造以及作品思想逻辑、人物性格逻辑的建构,展示出历史中的主体参与经济活动时的具体而微的心理波折与喜怒哀乐,以生动的故事情节、浓厚的生活气息展示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的思想运行轨迹和心灵脉搏跃动。可以说,经济逻辑和情感逻辑统筹兼顾、齐头并进,才能创作出辩证、复杂、多维、立体的人物形象,使作品跃升到令读者满意的审美高度,从而呈现创业题材文学的艺术价值。
    深圳是中国最具示范意义的城市创业孵化器。作家丁力以其大量的商战小说,彰显了深圳人的创业精神和独特经验。丁力本人就是深圳众多创业者中的一员。他曾获安徽省自然科学奖、芜湖市重大科技成果奖,1991年到深圳先后任港资厂主管、台商秘书、科技园总经理助理、民营投资公司总经理和上市公司高管等职务。2001年他开始写小说,出版《跳槽》《深圳故事》《高位出局》《职业经理人手记》《中国式股东》《图书馆长的儿子》等长篇小说40余部,以及一批中短篇小说。丁力小说带有突出的创业特征,堪称21世纪城市创业题材文学代表。丁力将笔触深入商业运营、盈利模式等非常专业的领域,其所描绘的特区经济活动中的众生相,正是置身其中的人们每天遭遇的商战骨感现实。只有亲身实践过的人,才能把创业甘苦写得如此到位。在丁力的长篇小说《深圳故事》中,作家对企业家贺曙光的刻画是颇具特色的。贺曙光的故事彰显了作为企业家的人物所具有的创业精神与经商头脑。长篇小说《中国式股东》塑造了创业者吴冶平的形象。此人懂得做人的重要性,这是他长期浸染在商界修炼磨砺出来的品质。丁力借吴冶平之口说出,在商界要取得成功,“关键是做人。尤其是做老板,更是做人”。在长篇小说《苍商》中,在决定收购冶炼厂这件事情上,丁力通过主人公之口昭示:“做生意不能感情用事,可一点不讲感情我做不到。”可见,“情义”是丁力书写深圳创业者内心世界的思想基础、文化内核。长篇小说《告密者》讲述农民庞士伟为爱情发奋当老板,从上山耙松针到开小土窑再到买手扶拖拉机跑运输,终于把生意从红安县做到武汉,在汉正街旁边大兴一路开了数家店铺。为光宗耀祖也为证明自己成功,庞士伟回乡带着乡亲共同致富。因一单生意遭遇骗局,在追债过程中,他结识了深圳老板杨达昌,二人结成追债同盟。官司赢了,但执行难。庞士伟有家难回,跟杨达昌去深圳谋出路又遭商业诈骗。于是他开始职业“打骗”。其间,“法人李鬼”为维护“骗权”用尽“法”术。关键时刻被庞士伟营救的被骗少女与杨达昌出手相助,使他在打骗获胜的同时,也收获了爱情。小说《父子》,以2020年疫情发生和蔓延为时间背景,塑造了一个心里一直装着创业梦想的科技专家形象。在小说中,丁力没有采取“正面强攻”的方式,而是在一种看似日常甚至琐碎的状态下,写出主人公丁子上的创业“野心”和成功实践,为读者奉献了又一个创业者形象。
    恩格斯在给一位朋友的信中写道: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汇编了一部完整的法国社会的历史,我从这里,甚至在经济细节方面(诸如革命以后动产和不动产的重新分配)所学到的东西,也要比从当时所有职业的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丁力的财商小说会让读者觉得,他在塑造深圳各种各样的企业家、生意人等创业者形象的同时,也为读者“剧透”了许多关于市场经济、企业经营、财经谋划等为局外人所不熟悉的行业知识。在小说中表现具有商界特点和行规的经济逻辑,这正是丁力作为商战小说家的特色和亮点所在。
    辽宁作家邰治冶的创作同样关注到商业领域的创业故事。长篇小说《翻盘》,讲述地产大鳄田一珉与陆小雅、于飞三人之间的感情纠葛和三个集团在分分合合的商战中斗智斗勇的传奇历程。在企业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各色人等次第登场,演绎了一场惊心动魄的“项目”争夺战,从而凸显对人性的拷问。长篇小说《欲望迷城》讲述几个女孩的坎坷经历和曲折命运,小说中房地产投资、出售、二手房买卖中介等与商业创业相关的信息很多,可以说是小说版的房产商教科书。长篇小说《解套》以普通创业者为主角,展开曲折跌宕的故事情节,诉说房地产建设者、开发者、经营者的酸甜苦辣,以及市场竞争中创业者们的拼搏精神及坎坷遭遇。评论家徐兆寿认为:“我们应当呼吁作家去记录这个时代的商道经验,扶正驱邪,尤其是希望这些书写能够续接传统,使儒商回到道的传统中。只有如此,这个时代的利欲熏心才能得到有效地遏制与平衡。我们需要商业的大发展,但我们更需要一个有道的向着善的商业大发展。”
    著名的打工文学作家王十月获鲁迅文学奖的中篇小说《国家订单》,男主人公是一个小型服装厂的老板,作品讲述他因资金周转陷入困境,没钱订购原材料和给工人发放工资,因而面临倒闭风险的故事。《国家订单》与打工文学作品的不同在于,它并未局限于劳资关系对峙的格局,而是将小说叙事纳入全球化语境,去表现一个中国民营企业老板在世界经济坐标中的尴尬处境。这是一个双重性紧张结构:在工厂内部工人群体面前,老板是一个压迫者形象,而在全球化分工体系中,他又是一个被剥夺的对象。《国家订单》不仅揭示了打工者被老板压榨、剥削的现象,同时也描述了工厂老板被外国资本压榨和排挤的事实。这样的处境,让置身其中的这位老板的创业变得举步维艰。小说表现出一种世界性和当代性,读来令人深思。吴亚丁的长篇小说《出租之城》,讲述因一场意外飞机相撞事故,一群幸存者在深圳偶遇,从而展开他们各自不同的创业故事。主人公叶蝉及其朋友们的拼搏奋斗,以及他与空姐陈旎一波三折的爱情纠葛,以双线结构方式,展现了这些幸存者与一座城市的梦想气质与独特风貌,表现出现代都市中的个体在历史大变革、大转折中的迷惘与思考、挣扎与开拓。透过《出租之城》这部作品,我们可以触摸到深圳这座梦想之城的心律脉动。小说节奏稳健,语言朴素,故事也不惊悚,却能让人感觉到一股激情在暗中涌动,是一部凸显改革开放窗口城市气质的创业题材力作。
    黄秀萍的长篇小说《中国智造》站在新时代民族工业再振兴的视角,审视大时代变革中小人物与国家民族的发展同呼吸共命运的心路历程。与此同时,小说也描写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围绕爱情塑造几位企业家的个人形象。其中,李凡是作家倾心塑造的核心人物。李凡美得清新脱俗,美得摄人心魄,她是一个从未喝过母亲乳汁、靠蜂蜜哺育长大的女孩,而且记忆里就没有自己的生母,是一个集山川之精华长大的“大地母亲的孩子”。她不仅美丽而且善良,更兼侠骨柔情、敢做敢当之秉性。李凡的内外兼修、秀外慧中,不仅使她成为身边诸多男性的仰慕对象,而且可视为企业家、创业者们为人处世的标准和象征。
    魏魏梓的长篇小说处女作《女经理人》,以我国改革开放前沿城市深海(深圳的化名)以及美国为地域背景,塑造了苏明萱、朱文茜、陆小曼、黄燕青等四位年轻女性创业者形象。作为女人,她们把最宝贵的青春献给了房地产事业,然而最终收获的却是不幸。李业康的多卷集长篇小说《鹏城三部曲》,塑造了深圳一位民营企业家的形象。作品故事跌宕起伏,张弛有致。作者以20世纪80年代末深圳改革开放为背景,聚焦主人公李宝焆南下闯荡开启的创业之旅,在这个坎坷旅程中,主人公挑战了一个又一个不可能,在一场泪水和汗水多于鲜花和掌声的马拉松中,往往要忍受孤独和打击,感受人性的复杂与路途的艰险。较大的时空跨度和朴素真挚的人物塑造,使得该作品具有了一种独特的叙事艺术品质。
    三
    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城市创业题材文学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和平年代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创业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面临的要务。从上文所论述的作品来看,与中国改革开放伟大进程相呼应的是,一些对经济运营、企业竞争具有丰富经验的作家,或从国家民族视角,或从集体个人视角,对人民群众创业故事及背后的意义进行深入开掘。在他们的创作理念中,我们既看到遵循传统道德伦理,体现鲜明中国特色,致力于开掘创业者内心世界的努力;又看到变革传统观念,瞄准创业实践的现代性、世界性等特征,展现创业者的竞争意识、效率追求、利润诉求等新思想新观念。在叙事策略上,他们以“大事小说”的方式,注重细节捕捉与心灵介入。这是创业题材文学写作的一个突出特点。相比非虚构创业题材文学写作在选材上的“高大上”,创业题材小说创作往往采用的是普通人、小人物的视角,这样的叙述方式有效地避免了空洞乏味的大叙事,凸显了作品衍生的问题意识和批判精神,规避了简单转述主流话语或狂欢于整体主义的抽象演绎。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创业题材文学创作取得了突出成绩。但客观地说,能够得到公认乃至产生较大影响的作品还不够多。在呈现经济与道德、商业与情感、市场与社会、经验与艺术等的矛盾、冲突、转化、融合的过程中,存在着顾此失彼、失衡断裂的不足和短板。具体说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一些作品虽然写出了经济生活的固有特点和规律,写出了市场环境下商场和企业之间的竞争以及人与人之间的那种心理博弈,但似乎也仅限于问题和矛盾的反映,因而作品境界显得有些狭小,人性开掘也往往浅尝辄止,难以深入下去。如何将创业题材作品、创业者形象写深、写透、写好,仍是一个有待作家们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其二,一些依靠个人创业经验的作者,就其作品的创作观念、方法思路、写作技术等方面考察,显得不够成熟和比较单调,缺少必要的想象和升华。其三,一些作家作品在描写商场竞争和经济逻辑的同时,却对如何表现作品的思想观念、提升人物的精神境界缺乏理性认知和审美调控,往往使作品比较直白、浅显、世俗,甚至有一种沉醉于铺陈和介绍经济逻辑、财商规则、行业专业知识的弊病。其四,不少创业题材作品在重视创业经验披露的过程中,忽略了艺术升华;重视了经济逻辑的阐释,忽略了情感逻辑的描述;重视了物质文明的表现,轻慢了精神文明的高扬。有些作品尽管把创业者的活动写得风生水起,但在美学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开掘上,却未能上升到一个令人满意的水准。其五,一些以创业者形象塑造为主体的文学作品,对人的精神、尊严、境界等的开掘力度不够。已有的农村创业典型人物,如《创业史》中的梁生宝、《山乡巨变》里的邓秀梅、《艳阳天》中的萧长春、《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等形象,在当代文学中塑造得比较成功。但迄今为止,能够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且获得广泛认可的城市创业新人尤其是典型人物尚未出现。其六,创业题材作品能够把故事讲好的不多。福斯特对小说的定义是“讲好一个故事”,但就笔者视野所及,创业题材作品往往对创业本身关注度较高,在叙事方式和叙事技巧层面亟待提升。不少创业题材作品看似热闹,但往往缺乏峰回路转、曲径通幽的叙事机趣。
    造成以上短板或缺憾的原因固然有多种,但归根结底,还是与创作主体在生活积累、思想涵养、审美能力、哲学眼光等方面的欠缺有关。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遗憾的是,一些创作者似乎只能入乎其内,而不能出乎其外。特别是一些关于经商题材的作品,大肆渲染赚钱、盈利、成功等情节,但仅仅到此为止,没有探索和回答成功后的人生路向和思想探索,因而不能抵达感动人、激励人、启迪人的境界。这也是不少书写创业题材的作品不能打动人的原因所在。换言之,目前以城市创业者形象塑造为己任的创作,大多需要解决好一个成功之后的创业者“向何处去”的哲学问题。书写城市创业题材的作品,不仅需要写出时代变革和城市化进程中创业人群的生存现状,更要写出他们的精神面貌和未来走向;不仅要揭示出创业者的内心波澜,更要写出他们不懈追求人生意义的精神风貌。这就要求创业题材的写作把重心放在“人”上,要写出“人”与“城”、“人”与“业”的关系,传达出城市创业者的内在灵魂与深层气质。一方面,从人物形象塑造、作品思想深度、审美价值升华等向度上不断有所提高;另一方面,在写出创业人物的经济逻辑、情感逻辑基础上,用心用力写出其思想逻辑和人性逻辑,真正从思想水平、艺术质量、方法技巧等方面成熟起来。城市创业文学是一座未被充分开垦的富矿,大有可为亦大有作为,需要作家跳出同质化窠臼,写出城市经济运行中人的欲望、灵魂的漂泊、身体的扭曲、处境的困惑等方面,让读者从中看到“城市”的内涵、“创业”的意义、创业者的人性嬗变与进步,从而为城市创业文学乃至整个城市文学创作开辟广阔的叙事空间。
    从古至今,创业往往是人们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作为历史进步推动者的人类社会实践的应有内容。创业同时也意味着创新,体现出在新的发展形势下不可遏制的“穷则思变”的冲动,是中国人民挣脱贫穷落后枷锁、义无反顾奔向幸福明天的创造性举动,也是主体将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转化为具体行动的奋斗之路。改革开放以来,作家们笔下塑造的创业者形象,已不再聚焦简单的是非成败、经济诉求与道德评价,而是呈现出复杂多维的人性拷问、灵魂塑造、情感诉求等特征。吃苦耐劳、艰苦创业是中华民族古已有之的传统,已经作为一种文化深植于炎黄子孙的灵魂深处。中国人民的吃苦耐劳精神也是其他国家人民对中国人的整体印象和评价,这背后无疑有着勤劳奋斗传统的沿袭和影响。诚如鲁迅所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人的脊梁”。从总体性角度而论,创业题材文学应彰显鲁迅所褒扬的那种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为民请命、舍身求法的精神,给人以强烈的代入感和心灵共鸣;也应避免概念化、简单化、趋时化的创业故事和人物形象。李健吾认为,“……任何一种艺术,有它自己的宇宙,有它自己深厚的人性做根据。”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写作者站在思想的制高点上,同时也要有扎实厚重的生活积累。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以及城市建设逐步完善,城市创业热潮越来越高涨,“大众创业、全民创新”正在神州大地上如火如荼地兴起,为我国创业型经济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谓创业型经济,是“人们追求自由生产和生活方式的主动选择,创业不再是离经叛道的个人抉择,而是全社会可以接受的共同价值观。”创业型经济是能促进资源再生、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增长方式。可以说,创业型经济是推动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从经济学角度看,创业型经济不仅可以超越成熟的大企业,带动产业快速转型升级,也为我国人口就业开辟出一条重要渠道。创业型经济给市场带来创新,也为年轻人创造了就业机会。可以说,没有创业就不会有就业增长,更不会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当然,创业型经济的发展绝非一帆风顺,必然伴随着曲折和挫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时代创业者的努力坚持,一个更美好的未来指日可待。事实证明,创业型经济在中国经济繁荣中正发挥着独特的积极作用。因此,创业题材文学在为创业型经济鼓与呼的同时,也为中国文学本身增添了新的内容。可以说,以塑造城市创业者形象为己任的文学创作,已经成为一个有着显著时代特征的新的文学增长点,其前景无疑是广阔的。
    应当看到,当前世界正面临经济秩序重构的挑战,中国也正处于历史发展关键时期。城市创业是我国迈向现代化新征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助力“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的必要步骤,也是新时代创业者需要着力思考的方向。城市创业题材文学创作应以此为基点,讴歌基于理想信念、基于初心使命的创业精神、新人新事,批判那种只顾利益、不择手段、以短期行为攫取私利的行为;在整体与局部、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多重关系中,全方位、多角度地把握城市创业的态势和方向,突出精神引领,塑造新人形象,彰显新的时代内涵,不断推出精品力作。在此过程中需要注意和强调的是,创业题材文学创作除了要为人们提供创业成功的精彩故事,激励人们脱贫致富,还要发挥引人向上向善的价值引领功能,坚守人类的精神家园,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一部优秀的创业题材作品,应当做到思想和情感的统一,审美和艺术的统一,有强大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这就要求作家们直面牵动社会神经的各种问题,探索它们产生的原因,帮助人们认识重大的时代课题,引领人们奔向真、善、美的精神境界。当下置身社会经济大潮中,作家们尤其应保持超越功利的创作心态,以冷静与热诚相结合的良好心态从事写作,努力挣脱如本雅明所说的“经验虽然异常发达,但值得讲述的经验却在减少”的困境,深入思考如何从已经存在的事物中创造出新事物的文学追求,写出创业题材作品的深层意蕴和新颖价值。
    城市创业题材文学写作始终是在历史性与当代性、个人与社会的缠绕交织中进行,其出发点和归宿应当始终系于“人”本身。作家不能离开“人”去写“创业”,把人当作创业故事的工具或附庸。唯有紧密围绕“人”这一实践主体,真正写好创业实践活动中的人,凸显人的主观能动性与人的精神价值。置身城市中的作家们,唯有保持和发扬紧贴创业现实的精神,同时与国家发展方向相向而行,反思与克服自身的短板与不足,才能写出更多具有独特美学气质、思想深邃、艺术精湛的创业题材作品,为新时代中国城市文学繁荣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