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创作谈 >

宁肯:虚构与阐释

http://www.newdu.com 2021-07-08 《中篇小说选刊》 宁肯 参加讨论

    关键词:宁肯
    黑雀儿是个顽主,但和一般顽主起家不同,靠咬人起家。这当然不是事实,是虚构,想象,隐喻,象征,本质来自于诗。它是粒隐秘的种子,不会发芽的种子,埋得太深了,好像根本不存在,我都不知道它存在。但是发芽了,破土了,演绎成这个中篇小说,但已和种子完全不同。它以根的形状向上生长,因此也和通常的植物不同,它本只可属于地下,却倒着像恐龙一样升于空中。这种东西在我最近的《城与年》系列中屡屡出现,甚至根连着根。1970年代的事现于21世纪20年代,就个人生命而言,就像考古出土一样。实际更远。咬人毫无疑问是一种返祖现象,一种遥远的本能,在这个意义上,它真的是虚构?不是。远祖在丛林中肯定不仅使用手,工具,比如木棒,石刀,石斧,也肯定用牙。当然后来牙不再用来进攻而是防卫,实际最初也不只是进攻,也有防卫,是双重的,只是慢慢演化为仅后者。就算后者也已基本消失,只是还存在于人急了的状态,以及小孩的身上。不知现在的孩子还有没有咬人现象,反正我小时孩子咬人还是普遍的。当然是防卫,如急了,被缚,就在你的手上或胳膊上咬一口,从没有主动行为。但黑雀儿是主动的,因此这一行为就愈古老,原始,返祖。当然从根本上说也仍是防卫,只是这个防卫不再是瞬间本能而是形成了别无选择的意识,观念,成为了一种主体,一种思想和行为的双重武器,问题在这里。
    同时又是想象的,虚构的,问题也在这里。
    植根于种子,超越种子,这是小说的体性。必须,最终,回到小说的体性。如果回不来就是历史的,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哲学的,或者一切的,但唯独不是小说。从小说出发最后没回到小说,是一种小说的悖论。小说的想象或虚构既是可阐释的,又是纯然的独立存在。这样的体性必须有,没有就不是小说。很多人写着写着忘记了这一点,或者从来不知这一点。苏姗·桑塔格反对过度阐释,实际上也是在强调小说的体性,她认为过度的阐释会把艺术作品视为承载某种社会的、政治的或道德的信息工具。苏姗·桑塔格曾批评说:“美国的小说和戏剧并没有显示出任何对自身的形式变化的令人感兴趣的关切,因而容易遭到阐释的侵袭,他们要么是记者,要么是业余的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苏姗·桑塔格是阐释者,但异常清醒。她说:“一切思考皆阐释,创造者在身为创作者以前,已经是个阐释者。”换句话说阐释在涉过阐释的河流必须同时回到阐释本身,即创造物或虚构之物上来,回到“创造者在身为创作者以前”,即阐释者与创造者并无本质区别。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