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杨利伟 《太空一日》 杨利伟又火了。 这位“中国进入太空第一人”这一次的火,是因为一篇文章。这篇被编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书(2018年修订版)的文章,是杨利伟的《太空一日》,文章详细讲述他进入太空前后的经历及感受,网友看完感慨:“单看文字都觉得害怕”“小时候其实不懂,长大了才真正明白他为什么是英雄。” 网友“重新发现”杨利伟,固然与这篇课文还原了精彩、惊险的飞天过程,极大满足了网友的求知欲有关,毕竟,作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中国人,杨利伟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众人的心,并不令人意外。当然,近期神舟十二号三名航天员先后进入天和核心舱、中国人首次进入自己的空间站,也是这篇课文走红的一个重要背景。但根本上讲,杨利伟《太空一日》走红的背后,是中国人越来越关注科技、越来越重视新技术的一个缩影。 文中首次披露了杨利伟太空飞行经历中的大量细节,如火箭升空过程中“难以承受的26秒钟”,时不时出现、至今仍原因不明的“神秘的敲击声”,以及惊心动魄的归途。所有这些,除了“好看”之外,更多是探索未知世界的趣味。一方面,这些趣味会吸引人关注,给人一种情感上的代偿,所谓“感同身受”;另一方面,也能激发公众的科学兴趣,尤其是对于青少年来说,这种兴趣会产生强大的影响,使之养成对未知世界的探险激情。 这种对科学、对太空的关注,也会拓宽中国人的视野和认知范围。我们不仅要认识生于斯、长于斯的地球,更要认识我们并不熟悉的太空;我们不仅要学习已知的各种科学知识,更要探索不为人知的领域。 事实上,这种热情和激情由来已久。从“神五”开始,甚至更早,每一次宇航员飞天,都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也不仅仅是一次例行的科学考察、太空探索,全体中国人都在热切关注着这些科考行动的每一个环节,心高高地悬了起来,然后又是难言的欢喜,以及对以后的期待。这样的精神脉络,是很多人的共同体验。 这种对太空、对未知的探求精神,无疑会极大改变青少年一代的认知。而将这样的科普文章收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则更会影响一代代青少年。在这里,大家不仅能学到遣词造句的文法知识,更能接触到科技知识,使航天精神更加深入青少年心中。用中小学语文统编教材总主编、北京大学教授温儒敏的话说,“科学类文章包括科幻作品入选课文,是近些年来教材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这就把语文素养学习和科学精神培养巧妙地融合起来了。 教材事关重大,传递给青少年什么样的内容,也关乎人才培养的方向性问题。在传统讲究辞章的语文书中,多一些科学的内容,是一种充实,也是一种生发。这些科学的文章,就像一颗颗种子,从小就传递给孩子们科学的道理,这样的教育,也必将会极大增进中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善莫大焉。 “过了几分钟,我隐约听到外面喊叫的声音,手电的光束从舷窗上模糊的透进来。我知道:他们找到飞船了,外面来人了!”这是杨利伟回到地球时的真实感受,也是我们所有人触碰到科学时的真实感受。 科技亦人文。世界如此奇妙,科学如此神奇,值得人们为之付出巨大努力。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