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邱振刚:以细节折射历史、寄寓乡村情怀——读周喜俊长篇纪实文学《沃野寻芳》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中国文化报 邱振刚 参加讨论


    
    “非虚构”作品的大量出现,是近年来非常值得关注的文学景观,这类作品和传统的纪实文学,最大的区别在于一部作品是否具有清晰真实的现场感,作品的价值是来自于作品对所记述的内容的主观思考,还是来自于作家所选取的事件本身的代表性、典型性。我们回想一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盛行一时的纪实文学,就会发现,这些作品中的细节往往被作者的情绪、感慨所冲淡,在当时资讯还不像当今这样无孔不入的情况下,这样的写作方式固然有存在价值,但在今天,读者的知识结构、文化水准已经不比职业写作者差,获取新闻、知识的渠道更是远非当年可比,那么,“非虚构”的优势就凸显出来了,这些作品关注的事件,往往不在所谓主流媒体的视线之内,看似社会生活的边角料,其实是以特殊的方式折射着历史文化的变迁。因此,能否观察、捕捉到这些事件,发掘出这些事件原本不为人所知的内在价值,就成为考量一个作家思想水平的砝码。《沃野寻芳》这部作品,是以吴冠中、祝大年、袁运甫、常沙娜、何镇强、刘巨德等知名画家曾经并不为外人所知的李村经历为主线,真实再现了中国美术史上一段被遗忘的篇章。读罢全书,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作者没有故作高深地去批判什么、揭露什么,而是选择以炽热的情感去展现画家对艺术的挚诚和对土地的深情,彰显普通农民的质朴和无私。周喜俊通过对过往岁月的深情诠释,通过对艺术家和农民之间真挚感情的朴素抒写,呈现出一种从容细腻的美学质地。或许是作为剧作家的原因,作者在整部作品集中了大量现场感强烈的细节,对艺术家、美院学子的乡村生活进行了清晰的场景式描述。这些细节看起来平淡无奇,但集中起来,却呈现静谧乐观的意境,细读起来更有一番逼近灵魂、震撼人心的力量。
    我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一直在思考,这部作品的主人公是谁?是吴冠中等美院师生,是李村的农民,还是李村这个地方?好像都是,好像又都不是。当年,生活、创作的画卷在年轻的美院师生面前展开,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景象激发着这些美术工作者的热情,一波波艺术灵感如浪头般涌来……然而一个命令使一切对未来的憧憬戛然而止,他们离开了都市里的书斋画室,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开始了他们的李村故事。那是一个被称为浩劫、灾难的时期,但作品几乎没有以宏大叙事的方式对历史背景进行控诉式的交代,只是用从容平静的笔触揭开了过往时代的一角,让读者从细节的深处,清晰感受到那个特殊年代的风貌。作者并没用过多的笔墨渲染或刻画主人公内心的情感起伏,也没有绞尽脑汁代替人物进行主观抒情,而是将笔下流淌出的情感表达得冷静而克制,没有用主观的想象代替实际的生活,表现出了一个作家对叙事节奏收放自如的把控能力,这种创作思路也更符合“非虚构”写作的文体精神,那就是直面现实并尽可能真实地还原事件的真相与人类的情感。李村并不大,但作者仍然进行了长达两年多的采访,终于抓住了这样一个险些被历史湮没的题材,并饱含深情地完成了书写,折射出不论是农民还是美术家,他们人性深处所共有的暖意、光辉,使读者得以深刻认识到这部作品内在的精神指向,认识到一个伟大民族温良敦厚、守望相助的传统精神,并传递出华夏民族特有的秉性、品格。
    乡村,在中国作家的笔下,从来都是永恒的主题,周喜俊就是一位一直秉承乡村情怀、坚持乡土书写的作家,无论是散文、小说、剧本,她的文字总是聚焦于华北平原上的一处处乡村,写出乡村土地上的悲欢离合,她在乡土中找到了写作的价值与生命的意义。在《沃野寻芳》中,她多处写到,美院的教授、学生,在离开村庄,重回城市生活之后,并未断掉乡村的根脉。在远离之后,相继成名成家的他们,对李村的屋瓦田舍,对李村的父老乡亲,保持了长达一生的悠长回望,书中对此有着大量的感人至深的细节。正是这些朴素灵动的讲述,表现出作者非常可贵的文学情怀,努力地把乡村生活的趣味和艺术创作的细节,在密网细捞后,又加以糅合、萃取,这就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更多的是作家对几十年前的农民群体和乡土人生的一次回眸式的考量,而作者在书中呈现给我们的丰富多彩、感人至深的细节,均以人情的温暖和人性的朴实为旨归。因此,我们在这部作品中,读到了一个个烟火气浓重、人情味丰满的生活故事,身心犹如浸润于自己的童年记忆里,这样的阅读体验,我们的确是已经久违了!
    作为知名剧作家的周喜俊,具备着很多女作家较少见的进取包容的文化眼光和创作心态,而且从她以往的为人所熟知的作品来看,她往往在创作中融汇了对历史变迁和文化沿革的独特观察和别样思考,《沃野寻芳》也是如此。作家通过一个个身份、学识相差悬殊的人物塑造,向读者发出了回眸重新思考乡村生活意义的呼唤,我们可以在阅读她的文字中,感受到她对土地、对乡村的依恋,及在文学创作上诚挚的追求。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