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师力斌 王秀云:另一种城市想象:房子与爱情

http://www.newdu.com 2021-03-16 青年文学杂志社 师力斌 王秀云 参加讨论

    师力斌:《凤凰展翅》这个习语标题是一着险棋,貌似平淡,实则波澜起伏,被你偷梁换柱一用,清丽醒目,朗朗上口,还有点脱胎换骨的意思。也许是当编辑久了的缘故,我现在越来越看重作品的标题,相当于人的额头,是第一印象。二〇二〇年度的全国中短篇小说的标题中,好几部似乎有类似风格:艾伟的《敦煌》,肖江虹的《美学原理》,张天翼的《雪山》,直接搬用现成表述,却让你产生一种“熟悉的陌生化”阅读期待。一看到这个“凤凰展翅”,我就有一种好奇,猜想你将要怎样推陈出新、玩弄花样,又是出于何种想法,采用了这么一个标题。
    王秀云:谢谢。为什么以“凤凰展翅”为名?在我的教育系统里,凤凰是传说中的百鸟之王,是祥瑞之物。每每想起,都是彩云、殿堂、灿烂的羽毛和高傲的翔姿。但是这几年,神鸟被剥去了光芒,沦落尘泥,原因是凤凰这个词被用在了从农村考进城市的青年学子学女身上;凤凰男、凤凰女,甚至具有了某种讽喻性——他们来自经济文化均落后于城市文明的乡村,背负祖辈相袭的生存压力,承受着没能及时全面进入现代社会的精神枷锁,在城市工作和婚姻生活中出现种种龃龉。凤凰涅槃于城市,成了城市的建设者和生活者,过着城市生活。这些人如何看待城市,如何面对爱情,如何从温情脉脉的乡村文明中走出来,适应具有清晰边界意识和契约精神的城市人群与生活,这是我写这篇小说的初衷之一。
    这篇小说是我三部“凤凰系列”中篇之一,几位小镇青年男女,通过考学、做生意等方式来到了城市。他们怎样实现人生目标?能否找到爱情?那段若即若离的美好情感能否修成正果?不同层级的人是否有权享受爱的平等?这些最朴素的命题,却几乎是每个初进城市的人最重要的人生大事。
    师力斌:这部小说和别人的城市小说有几个不同点,一是只写到婚前,没有那些常见的婚后吵架出轨诸般琐事。二是泼墨叙写爱情和房子的关系,提出了“房子与爱情”的关系问题,即没有房子就没有爱情,房子越大,则爱情越美。就是鲁迅先生讲的,爱要有所附丽。这是你看到的现实,我觉得非常独到,充满勇气。你把那些被浪漫主义者忽略或者遮蔽的生活面都写出来了。这个严峻现实揭示之后,我在想,我们这个时代,没有房子还能否有爱情?或者有了房子,是否就必有爱情?是否有些向现实投降的意味?当然,你在小说中截取的仅仅是人生婚前的一个瞬间。
    王秀云:房子在城市爱情生活中的重量是毋庸置疑的。越是大城市,房子在情感生活中的砝码越重,作家在写城市男女情感的时候是没办法回避这个问题的。这是现实的一部分。强调房子和爱情的关系,是和现实的和解,是建立在知己知彼基础之上的理性选择。比如董小枫,她一开始何尝不幻想超越物质基础的爱情,但是现实让她醒悟,她只有用房子这种外在之物装点起自己,才能更好地展示个人魅力。而刘微微的不自知,就是痛苦所在,她不能直面世俗社会,就无法解决现实问题。
    师力斌:小说涉及多个问题,一是男女平等。女性经济独立是婚姻平等的重要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也可能不是必要条件,爱情往往是在没有房子的时候最美,也最令人难忘。
    王秀云:你最近出版的《杜甫与新诗》受到广泛关注,但在城市爱情这个问题上,我觉得你更像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我看你在新浪微博的“每日一诗”,有一首《纠结学》:他们不是一回事/理想与现实不是一回事/肉体与精神不是一回事/可在吃饭的时候,旅游的时候/恋爱的时候,两回事就是一回事//但是恋爱和旅游不是生活的全部。
    师力斌:是啊。谢谢你注意到这首诗。我在爱情这个问题上,确实会比较纠结。我也注意到,你在爱情书写中加入了城乡书写,重新审视城里人精神上的转换过程。近年来,都市小说的兴盛与乡土小说的衰败几成共识,但这并不等于城市小说能轻而易举地成功。相反,正因为日渐兴盛,才有难度。特别是关于城市里的爱情书写,大家都在写,就更难。很想知道,这部作品对你来说有无写作难度?难在哪儿?
    王秀云:当然有难度。我想写的,是带着乡村记忆的城市文学。作为从农村走到城市里定居的写作者,写城市和城市爱情其实是一个挑战。我认为我并不真正了解城市,或者说,我只能写我理解和见识的城市生活和爱情。比如我就不习惯在酒吧和咖啡厅写作。
    师力斌:感觉你在小说中,成功地将“城市和爱情”转换为“房子和爱情”的叙述,我觉得这是小说的慧心,也是其力量所在,很真实地呈现了“爱情经济学”和“爱情房产学”在当代都市中的存在状态。
    王秀云:真实是我写这篇小说的初衷之二。不想粉饰人性。这几年我一直在想文德的问题。我看我自己的文字,就会想,这样的文字我愿意让我的子孙后代看到吗?如果看到会对他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这种顾虑和思考让我重新认知文学的意义。
    师力斌:你的写作观念是否在发生较大的位移,也就是说,从作者向读者位移?是否意味着“真”的追求正在成为你的写作核心?你对文学何为的想法与从前有什么不同?
    王秀云:《青年文学》主编张菁说这篇小说对得起我的阅历。她这话还是让我很意外。我觉得文学是我命运中的亲人。这几十年的文学创作经历,带着我眺望未知之境,这么长时间我都没有意识到我太难为自己的创作了。在和许多作家一样走过先锋实验和现实拷问的创作路径之后,在无须指望文学改变生存处境之后,我的文学创作终于卸下重担,神清气爽地站在了我的生命里。我才看清楚文学原来这么率真老到又有趣。过去,我太难为自己了。如果说转变,这个转变还是很大的。希望不写有害之诗,不做伪善文章。
    师力斌:对过往三十年的大都市而言,某种意义上,房价高低联系着民心,房子的事就是民事。也是这部小说的硬核。小说直面此事,将房子与爱情直接挂钩,在买房中寻找情感寄托,这种特定心理在小说中有细腻的呈现,很有特色。是否与你现实中的买房经历有某种联系?
    王秀云:作家的写作历程一定会带有某种个人生命的印迹,这是躲避不了的。但小说又是作家集合当代经验的虚构,这两者之间其实是很难分开的。
    师力斌:文学如何介入生活,多大程度上介入,分寸感其实是有难度的。你是资深写作者了,这方面一定有体会。
    王秀云:文学介入生活是不可避免的,只不过方式和分寸需要把握。我这篇作品介入生活的目的其实很简单,不欺,不装,不卖弄,让文学踏踏实实从楼道走过来,进入具体又真实的生活中。我把爱情世俗化,去虚无,去妄念,认清生活层级的客观限制。就像《凤凰展翅》中,主人公岳武安和董小枫,他们都上进务实,知道自己缺什么、要什么,并且能够通过正当渠道得到想要的。
    师力斌:不同身份、阶层的人,对城市的感受肯定不同。所谓“焦大不爱林妹妹”,总体格局正确,但细部未必尽然,这中间有丰富的层次,比如不敢爱,不能爱,爱不起,或者爱而不能,这些方面的精神空间仍有探讨的余地和价值。城市与爱情,一物质一精神,二者并非粗暴简单的话题对接,当我们将二者放在一起观察时,就会发现城市更多的秘密。总之这部小说推进了我对城市的认识,原来城里人,爱情和房子如此骨肉相连。
    王秀云:爱情和房子的关系,其实只是我小说内核的一部分。我也在质疑爱情中一些曾被津津乐道的美德,比如善良和才华,没有理性的善良和过于虚无的才华是否值得称道?我想说出爱情背面的真实。
    城市的优越感和复杂性是不需要阐释的。先进的基础设施、开放的发展空间和优裕的物质文化生活注定了与乡村写作迥异的精神气质。城市化进程对文学的影响是深刻的,或近或远,绝大部分写作者都是这一进程的见证者、参与者甚至是获益者。我也是从一个小镇来到城市,尽管我在城市生活的时间远远长于农村,但我觉得自己的精神处于一种悬浮状态,既不属于农村,也不属于城市,我在书写城市生活的时候会不自信,但这种不自信恰恰是我的表达空间。
    师力斌:悬浮状态,或者叫漂泊状态,这样的人生处境和心理挺典型的,可能并非你的个案。我在编《北漂诗篇》这本图书的过程中,发现好多人虽然在北京安家就业,但仍感觉有一种精神上的漂泊感,就像你说的,既不属于乡村,也不属于城市的悬浮状态,进退无据。我觉得这种悬浮状态正是当代大都市的一个典型心态,小说的价值也因此凸显。
    王秀云:最近疫情让石家庄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也让一个“庄”如何在不长的历史时间里发展成为一个省会城市的历史再度受人热议。其实每一个城市都是这样的发展过程,不过时间长短而已。对于城市的书写仅仅关注当下,一定会失去重量感,也要关注城市发展的历史。我们可以忽略,但是不可能忘记。
    师力斌:城市的乡村记忆,属于当下的过去时,是更深层次上的历史感,随着近几十年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渐行渐远,捡拾这些记忆,不仅是怀旧,还可能是回望来路,修补精神创伤的必要方式。生活中人们忙忙碌碌,但不妨在文学艺术中停下脚步,在历史记忆中休整一下,这可能是文艺功能之一种。在现实中,爱情更艰难、更骨感,但在小说中,爱情不妨更舒缓、更绵长。
    王秀云:爱情本身没有城乡之分,但是爱情在城市发生比在乡村发生更像爱情。乡村爱情有太多别无选择的条件,城市里的爱情可以更轻盈、更超脱、更放松,也更复杂。
    师力斌:我再问一个问题,稳定的婚姻生活,是否就是人生幸福的最高标准?你小说中多次写到“定海神针”,比如“男人有个好女人,这一辈子就有了定海神针”,“什么是定海神针?就是一辈子不离不弃过日子”,等等。“定海神针”可以是稳定的婚姻生活的考虑之一,但是否爱情都需要以稳定的婚姻为目标?
    王秀云:这是个千古拷问。但在我这个小说里,我给了最世故的答案,我决定写这样一篇小说时,就做好了承担这一世俗答案的心理准备。我舍弃了唯美,放下了浪漫,确实想对平民出身的人说句实话:人海茫茫,人生漫漫,找到你的“定海神针”更能无惧各种风浪。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