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薛仁贵征东宝卷》 河西宝卷 在中国古代说唱文学的发展流变中,宝卷与词话、鼓词属于两个不同的系统。宝卷源于唐代俗讲,宋元之后,随着民间教派的形成和发展,“念卷”成为一种在民间信仰仪式活动中的演唱行为。词话和鼓词起源于“瞽人诵诗”传统,从宋代陶真演变而来,分别流行于元明和清代,通常由盲艺人演唱,是他们“以觅衣食”的手段。清代民间宝卷受到词话、鼓词的影响,开始吸收和改编传统故事书目,出现了大量俗文学宝卷,极大地丰富了宝卷的内容,促进了宝卷艺术形式的发展。 2020年9月23-28日,笔者参加“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社会宣传推广活动·河西宝卷田野调查活动”,目睹了数十种俗文学宝卷。它们不仅印证了车锡伦先生“北方宝卷从一开始便改编明代的说唱词话、鼓词”的观点,也为探寻宝卷与传统说唱文学的关系提供了资料。缘此,本文以《薛仁贵征东宝卷》为例,进行详细的比较分析。 一 《薛仁贵征东宝卷》,又名《薛礼征东宝卷》。《中国宝卷总目》第1389条据方步和、段平著录3种,分别为:(1)刘劝善编,甘肃山丹县1967年抄本;(2)甘肃张掖1981年朱兴荣抄本;(3)新抄本。这3种抄本都出自河西,目前在其他地区尚未发现有同题宝卷。本文所引《薛仁贵征东宝卷》,见张旭主编《山丹宝卷》(下册)。 卷本叙唐太宗夜梦贤臣,适东辽建庄王反,遂封尉迟恭为元帅,徐茂公为军师,御驾征辽。绛州龙门县薛仁贵投军,张士贵嫉之,命居火头军。仁贵摆龙门阵、献瞒天过海计,破黑风关、东海岸,思卿[乡]岭收李庆先等四将,三箭定天山,收凤凰城、汗马城,其功皆被张士贵婿何宗贤冒充。太宗欲游凤凰山,马三宝探山遇害,尉迟恭报仇被擒,路遇薛仁贵劫囚车搭救。此后太宗君臣被困凤凰山,盖苏文飞刀斩段知贤、殷开山、刘鸿基三老将及二十七位总兵。驸马薛万闯营搬兵,遭张士贵父子谋害。薛仁贵大战盖苏文,破其飞刀;又得李靖之助,破苏文妻梅月英法宝。尉迟恭赏军,私访白袍,见仁贵月夜表功,乃知实情。卷本至此终,末云“问后事你再听下集分解”。 在文本形式上,《薛仁贵征东宝卷》延续了河西宝卷新抄本的特点,由开场偈和正文两部分构成。开场偈如下: 忠孝宝卷才展开,善男信女听心怀。 自从盘古开天地,天地生人多不齐。 善的善来恶的恶,贤的贤来愚的愚。 恶人常把善人害,善人常受恶人灾。 善恶到头终有报,只是来迟或来早。 善男信女用心听,忠孝仁义记心中。 善恶到头有天定,远在儿孙近在身。 正文结构一般为白文散说,五、七言诗赞,七言或“攒十字”唱段。 例如:(1)却说仁贵得了黑风关,张士贵心中大喜,吩咐人马在黑风关宿了一夜。次日天明,又叫仁贵攻打东海岸。仁贵得令,与众兄弟用饭已毕,带兵前行四十里,来到关下讨战。正是诗曰: (2)黑风关上杀大将,东海岸前显威风。 (3)薛仁贵来到了东海岸前,惊动了守关的弟兄三人。 彭铁儿为主将总管三兵,彭铁豹彭铁彪同守此城。 他三人听的说忙传将令,提兵器跨战马领兵出城。 …… 其中,最稳定的是(1)白文散说都由“却说”开始,结尾处用“正是诗曰”引出(2)五、七言诗赞。正文有些部分省略了(2),只保留(1)和(3),二者之间用“正是”简单过渡。例如: (1)却说敬德进了凤凰城走入御营……太宗听言,龙心大喜,只见三军齐整,众将保着太宗前去游山玩景。正是: (3)龙心一动玩山景,总兵国公命不存。 自古生死有天定,岂能由人半毫分。 …… 这种(1)(2)(3)或(1)(3)的结构,是北方民间宝卷说唱传统的习惯性保留。“在白文散说(1)和十字句或七字句唱词(3)之间加入两句(或四句)五言(或七言)的诗赞,并不会拖延故事情节,相反,用得好了,确实有承上启下、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且,鼓词中也有类似的(1)(2)(3)的形式。”这也间接说明,《薛仁贵征东宝卷》文本形式受到北方鼓词的影响,很可能是据鼓词改编而来的。 在小曲的使用上,《薛仁贵征东宝卷》显得十分节制,只在马三宝探山,被盖贤谋将四肢砍掉后,插唱[浪淘沙][哭五更]。此外,唐太宗哭祭三员老将和二十七员总兵的唱段,用[海海落调],保留了河西宝卷的传统作风。 二 现存最早讲述薛仁贵征东故事的说唱文学作品,是明成化词话《新刊全相唐薛仁贵跨海征辽故事》。从时间上来说,北方民间宝卷与民间文艺形式交互影响,改编词话、鼓词,出现大量讲述英雄传奇故事的宝卷,始于清康熙之后。从地理空间上说,《明成化说唱词话丛刊》(13种)1960年代末出土于上海嘉定的一处明代墓穴中,墓主宣昶生前做过西安府同知,同时出土的《全相莺哥行孝义传》新加的封面公文纸上盖有三原县官印和“西安府同知”“成化贰拾叁年拾月初柒日”等字。由此推断,这些词话作品应为宣昶生前所有,当时已流传陕西。这无疑拉近了“明成化说唱词话”与北方民间说唱文学的距离。 车锡伦先生在论及北方民间宝卷受词话、鼓词的影响时,曾列举《侯美英反朝宝卷》《五女兴唐宝卷》《薛仁贵征东宝卷》等,并指出这一现象在近现代河西民间宝卷中尤其突出。不过,考虑到薛仁贵征东故事具有多种民间艺术表演形式,明代词话之后还有清代鼓词、凉州贤孝、陕北说书等,我们并不能断定《薛仁贵征东宝卷》改编自何种形式,只能通过文本的细读,寻找一些蛛丝马迹。 在形式方面,最能说明《薛仁贵征东宝卷》改编词话、鼓词的是卷本(2)之前标有“诗曰”二字,这并非宝卷原有的,而是词话和鼓词的特点。尚丽新、车锡伦在《北方民间宝卷研究》中谈到,“宝卷的诗赞前是不标‘诗曰’的,而鼓词则是标注的。”此外,明成化词话《新刊全相唐薛仁贵跨海征辽故事》中,也有4处标有“诗曰”,分别出现在“房玄龄、杜如晦谏帝征辽东”“段士[志]贤与巴家五将厮杀”“薛仁贵淤泥河救驾”“薛仁贵与葛苏文交战”的唱段之后,起到很好的渲染作用。 “三三四”结构的十字句是宝卷常用的句式。这种句式始见于元杂剧中的诗赞唱词,例如马致远《岳阳楼》杂剧第三折“正末(扮吕洞宾)愚鼓简子上”的一段唱词,明代杨慎《历代史略十段锦词话》明确地将“三三四”结构的十字句称为“攒十字”。以此推论,宝卷“三三四”结构的十字句很可能是从民间戏曲借鉴而来的。明成化词话《新刊全相唐薛仁贵跨海征辽故事》的十字句唱段前标有“攒十字”,结构与宝卷相同。例如“秦王排总管”一段: 唐天子,坐金銮,蟠龙交椅; 两边排,飞虎将,护国忠臣。 头员将,徐茂公,淮阳居住; 晓阴阳,知祸福,别辨风云。 …… 相比较而言,鼓词对宝卷的影响更为显著。《薛仁贵征东宝卷》文辞与《征东全传鼓词》有相似之处,但在改编时也做了较多调整,并非照搬鼓词。 三 在故事内容方面,《薛仁贵征东宝卷》与词话、鼓词大致相同,但情节详略各有差异。尤其是明成化词话《新刊全相唐薛仁贵跨海征辽故事》,胡士莹先生在《话本小说概论》中指出:“仁贵随唐太宗征辽和三箭定天山故事被后世小说家津津乐道。元代平话《薜仁贵征辽事略》,基本上根据这些史实来敷演……而这本跨海征东的词话,比较晚出,开端数行文字,几乎和《事略》完全相同,看来它可能是根据《事略》来改编的。”从现存刊本看,《薛仁贵跨海征辽故事》并非完本,而是较接近民间书场的“提纲本”。除开篇外,散文的叙述多不连贯,几乎由特定情节的唱段联缀而成。但从结尾处“薛仁贵告御状”的“攒十字”唱段中,我们仍可窥知这个词话完整的内容。 《薛仁贵征东宝卷》《征东全传鼓词》在词话 《薛仁贵跨海征辽故事》的基础上,都做了较大幅度的增写。在故事情节方面,《薛仁贵征东宝卷》与《征东全传鼓词》基本相同,尤其是“仁贵探地穴”“思卿[乡]岭收四将”“三箭定天山”“破凤凰城”“计破汗马城”“白袍救尉迟恭”“凤凰山救驾”等情节,宝卷与鼓词几乎看不出差异。宝卷“思乡岭”作“思卿岭”、“马三保”作“马三宝”、“盖贤谟”作“盖贤谋”,很可能是抄卷者的笔误,这也正说明宝卷受鼓词影响,据鼓词改编而来。不过,由于受到宝卷“照本宣科”的宣卷方式和信仰教化模式的影响,在一些细节的描写上,宝卷较为简略,较少铺陈渲染。例如“仁贵探地穴”,宝卷中写道: 那日,张士贵奉旨向登州而来,一路上千方百计要害薛仁贵。碰见一个地穴,便叫仁贵进去探查。仁贵进了地穴,有九天玄女娘娘赐了震天弓、穿云箭、白虎鞭、无字天书等宝贝。 《征东全传鼓词》则用了较长篇幅叙述薛仁贵私放青龙、得一龙二虎九牛之力、九天玄女娘娘赐宝。此外,词话和鼓词中 “唐太宗探病”“柳氏嘱咐夫投军”等情节,宝卷中均未出现。究其原因,一方面薛仁贵征东故事广为流传,为群众所熟知;另一方面,作为宗教讲唱文学,宝卷旨在宣扬“忠孝仁义”“善恶到头有天定”,并不像鼓词那样一味地追求情节丰富性和生动性,而是更加注重情节的简化和完整性。这一点在宝卷和鼓词等民间艺术形式的交互影响中,是具有一定普遍性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