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去五年,我国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高度评价“十三五”时期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放眼未来,文化领域的工作可谓任重道远。认真领会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今后五年乃至十五年的文化建设,必须紧扣建成文化强国这一重要目标,立足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和坚定文化自信两大重心,完成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三项重任。 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文化建设高度重视,从战略和全局上作了规划和设计。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可见自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一重大目标提出后,党中央一直积极推进,一张蓝图绘到底,不断细化部署建设文化强国的具体任务,直到在本次全会上首次明确了建成文化强国的具体时间表,这是今后推进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遵循。 当前,我国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反映在文化建设领域,我们依然面临着国际上各种挑战,“西强东弱”的局面尚未根本扭转,争取国际话语权是我们未来必须解决好的一个重大问题;同时在国内文化建设中,我们仍旧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文化生活向往的基本需求还不能完全满足。环顾内外,面对现实,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其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和坚定文化自信是两大重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作为党和国家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更是重中之重。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该重要论断是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文化问题的重大理论创新,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高度的文化自觉,凸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根基、文化价值和文化理想。换言之,文化自信是新时代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最关键的引领力量。基于此,未来我们应当继续从作为根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红色基因的革命文化和作为精神标识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深入汲取无穷滋养,立足传统的厚度、历史的广度、文明的高度、理论的深度和现实的温度五个维度去不断探讨其丰富内涵。 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今后5年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部署了三个方面的重点任务:一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二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三是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社会文明程度,反映的是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提高社会文明程度”被纳入“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六项主要目标中,尤其值得关注。“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是一个非常综合的目标,未来应贯穿国家、社会与公众三个层面,从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培育良好社会风尚、提升公共文明素养等方面发力。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即将完成,广大人民群众对于文化事业部门所提供公共文化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强,这势必要求我们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文化产业肩负着生产文化产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多样化文化需求的任务,这也促使我们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领域的数字化建设,彰显文化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从而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蓝图愈来愈明晰,积跬步方可致千里。文化建设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应充分发挥其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作用。我们既需要低头拉车,还需要抬头看路,兼顾眼前与未来,做好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遵循十九届五中全会确定的时间表,落实到位,扎实推进,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可盼可期。 (作者:王学斌,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教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