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坛轶事 >

潜心地域文化书写)

http://www.newdu.com 2020-10-27 未知 尹汉胤 参加讨论

    古老的宜兴,独具文化魅力的一方水土。在漫长的中国历史进程中,这片锦绣风华之地,始终生生不息地绵延着悠远的文化遗韵。出生于宜兴的戴军,自幼便浸润在这片地域文化中,目睹着先贤的历史遗迹,聆听着先辈的故事传说长大。那些超拔于时代、壮怀激烈、舍身成仁、彪炳史册的先贤故事,深深地烙印在她的心中。岁月流逝,那些远去的背影,却萦绕于她的脑际。在追怀默想中,那些先贤的精神器宇,吸引激励着她。她似乎冥冥中听到了一种心灵召唤,有意识地收集起故乡的历史文化资料。当其考入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沉浸在浩瀚的中华历史文化中,透过波澜壮阔的历史云烟,她更清晰地对故乡的历史文化以及先贤身上表现出的高贵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由此她便更坚定地走进故乡的历史文化深处,开始了钩沉索隐、披沙沥金的地域文化发掘,以生动的文学形象将宜兴古今人物呈现给广大读者。
    怀抱着这一文学梦想,大学毕业回到故乡的她进入了《宜兴日报》,作为编辑记者,使其拥有了更深入观察社会生活的广阔视野。为实现自己的文学梦想,她有意识地走访搜集有关宜兴的各种历史资料,于蛛丝马迹中探幽着宜兴历史人物的生命轨迹。历经十几年不懈努力,默默笔耕,将宜兴的古今人物逐渐撰写出来。
    她笔下的古代宜兴人物,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阳羡第一人物》中的周处。在这篇散文中,戴军以深情的文字,将这位至今为人称道、敬仰的西晋将军周处,写得形象生动、感人至深。诞生于1700多年前的周处,有着壮怀激烈的人生经历,经由戏剧的演绎成为了大家耳熟能详的人物。而戴军笔下的周处,却让人更透彻地感受到了蕴含在其生命中的古典人格魅力。“周处的价值远不止此。事实上,他恰巧站在了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上,以其人格的张力,完成了对于阳羡地域文化之魂的塑造。柔美多情的宜兴,骨子里是一腔英武侠义之气。”作者将周处“既能扬鞭策马,统领千军万马;又能文思飞扬,著得锦绣文章,文武兼备”的丰富人生一一道来——从顽劣乡里、为人唾弃的纨绔子弟,幡然悔悟,洗心革面,淬炼为大义凛然、慷慨赴死的民族英雄。通过对周处跌宕起伏人生的解读,让人们看到了这方土地走出的一个闪耀着人性光芒的精神贵族的演变过程。自此,这块土地形成了仰慕先贤、耕读传家的地域文化。千百年来虽历经水患灾难、战乱兵燹、朝代更替,宜兴人始终不忘初心。
    在《躬耕者》篇中,戴军则将周文伯(周培源父亲)个性张扬的人生写得情趣昂然、耐人寻味。“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作为止步于清末科举秀才的周文伯,其生活年代还笼罩在鸦片战争失败的阴影中。正是这场战争让古老的中国从残梦中苏醒了过来,“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洋务运动随之风起云涌。在传统仕途上郁郁不得志的周文伯,对“西人器数之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中,周文伯明白了古老中国落后挨打的根本原因。这使年近60的周文伯对西方科技产生了兴趣,进而发展为具体实践,在乡间搞起了沼气池。这一摈弃传统、大胆追求新生事物的行为,充分展现出了以周文伯为代表的一代宜兴人敢为天下先的实践精神。文中通过周文伯不顾众议,在乡间修建沼气池、开掘鱼塘、办合作社、普及教育的一系列举动,让人们明白了其子周培源为何会成为中国著名的流体力学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校长。开放的家庭思想氛围,对新生事物的勇于实践,对孩子心理塑造发挥着重要作用。与此同时,也让人们看到了宜兴开放吸收新生事物的文化土壤。由此也就不难理解,从古至今的宜兴,竟走出了10位宰相、4位状元、300多名秀才,30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和100多位大学校长的原因了。
    历史的宜兴令人肃然起敬,而今天的宜兴人同样拥有着令人敬佩的生活。在《借一双诗歌的翅膀》中,戴军以细腻的笔触,将一位不屈服于命运的残疾诗人写得感人至深。出生在滆湖畔的渔家女王小凤,正当花季之年,却迎来了一系列疾病,人生瞬间陷入了绝境。被病魔折磨的王小凤,有如秋风中的一支芦苇,无奈地浸泡在狂风暴雨中。在难以忍受的病痛中,王小凤曾想到过结束自己的生命。然而面对家人不离不弃、倾其所有的亲情付出,她放弃了轻生念头,开始阅读古今中外激励人生的经典诗句,以使自己从绝望中振作起来。陶醉在诗歌的精神启迪与美丽韵律中,使她萌生了写诗的念头。由此,她于晨曦中静静地躺在病榻上,遥望着窗外升起的朝阳、湖面上荡漾跳动的阳光,开始将心中的生命感受,化为诗句:“剩下的只是一个坚强的躯体/挺立的感觉没有一点瑕疵/也无需更多的表达/因为所有的内涵/用一种方式/已经足够……”由此,在她面前开启了一个新的生命窗口。通过这扇窗,她重新看到了生命的希望。病魔击倒的只是自己的躯体,而当生命一旦与诗意结合起来,病痛与苦难便化为了对生命的深邃体验。从此,诗歌便成为了王小凤的生命支撑。她将一根竹棍绑在手指上,每天艰难地敲击着键盘,随着屏幕上缓慢跳动的字符,一行行诗句,蕴藉着蓝天、白云、山峦、湖泊、帆影、蛙声、萤火,以及对社会人生的重新体悟。这使她从绝望的痛苦中重新站立了起来。她写下的对自然、生命、人生有着独特理解的诗歌,开始见诸于报刊,最终登上了《人民文学》《诗刊》。戴军将这位身残志坚的王小凤写得朴实无华,正是这朴实坚韧的形象,更令人肃然起敬。如果说戴军笔下的古代宜兴人周处,是以大义凛然慷慨赴死的人生,为古老宜兴画出了一道古典精神天际线的话;那么她笔下的当代宜兴人王小凤,则是以一个普通生命与病魔进行着殊死搏斗的自强人生,为当代宜兴树立起了一个韧性不屈平凡人生的楷模。
    生长在丰饶文化沃土的戴军,多年来孜孜以求地潜心发掘着故乡地域文化,力求以客观公允的文字将之表达出来。笔墨丹心挥洒春秋,一壶乾坤抟土成器。星光灿烂的古今宜兴人物,构建起一道历史人文画廊。人类发展历史已用事实证明,文化、科学既没有止境更没有边界。一个地域的文化精神,是由这块地域上的人们的精神信仰、道德情操以及生动的奋斗实践凝聚起来的。从戴军笔下宜兴人身上,让人们看到了正义、担当、韧性、奋发、刻苦的地域人物群像。然而,一切过往皆为序章。我想戴军积年潜心于撰写故乡精英故事的初衷,就是期待着新时代的故乡续写出更加瑰丽的新篇章。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